永发信息网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04:05
  • 提问者网友:佞臣
  • 2021-03-21 14:05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1)~(5)题。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这时候,科学家充分发挥了想像力。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盖耳曼把夸克借用过来,无非是一语双关,说明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  想像固然浪漫,盖耳曼提出夸克模型却是经过理论分析的,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慢慢地,盖耳曼的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等于承认了盒子里有东西。  知道了有夸克这种物质,那就得把它找出来。要把想像中的夸克变成真实的夸克并不容易,找了20年,也没发现夸克的踪迹。人们有点泄气了。没想到1976年,旅美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J粒子的J与中文的丁字非常相似,这也是给这种新粒子命名的妙处。新粒子的发现,引起种种猜测,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这一发现,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一句中的“又”字包含了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了20年,也没发现夸克的踪迹”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4段中加粗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人生的征途中,需要不畏艰难,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荒野風
  • 2021-03-21 15:43
答案:解析: (1)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由假想到证明的过程。【点拨】从具体内容进行整体把握。(2)“又”字表明这是物质结构研究中的一个过程,强调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点拨】前面已有类似的研究和发现,这里用“又”体现出说明文的准确性的特点。(3)实验检验的过程是艰苦的·严谨的,踏踏实实的。(4)不能删去。因为盖耳曼的理论并不是被所有人都接受,如果去掉了“大多数”,意思就发生了改变,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点拨】说明文中一些限定词语的使用是为了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这些词语反而不实际,不准确。(5)示例;对每一个人来说,一样的青春会有不一样的内涵,也会有不同的人生历程。但不管怎样,惟有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而这对于相对缺乏创新精神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会有更大的借鉴作用。 【点拨】结合自身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3-21 16:16
谢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