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嘉衡一副对联说起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07:42
- 提问者网友:精神病院里
- 2021-04-02 21:29
从顾嘉衡一副对联说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04-02 22:04
从顾嘉衡一副对联说起
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元代以后,开始众说纷纭。对他的躬耕地,是襄阳还是南阳,两地一至争论不休,各不让谁。笔墨官司打来打去,没有结果。在这场争论中,清代道光年间,湖北籍南阳知府顾嘉衡,处理此事却别树一帜。
顾嘉衡是湖北宜昌人,其父顾槐,是道光皇帝的老师。顾嘉衡学问不亚其父,道光二十年中进士,后来,任河南南阳知府。顾嘉衡对这个棘手问题,想出地办法是,他以突出诸葛亮大节为前提,对争论又颇具折中形式,于南阳武侯祠题写了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他这种以回避主题的说法,确有成效,两地的争论一度趋于平缓。然而,仔细分析这副对联,貌似折中的背后,透露他对诸葛亮躬耕地有所指的一面。
上一联说先主后主句,先后、主次层次分明,无庸多述。按此对仗规律,下联应是南阳襄阳才对。因为历史的顺序是,南阳在先,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之句;襄阳在后,出自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并命李兴为文的记载。两者相差近八十年,这个顺序后来演变为两地争论说,又恰是其焦点之所在。以顾嘉衡的学识,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而他的对联却是襄阳在前,南阳在后,显然与历史顺序不合,文法有别。从中可知,顾嘉衡委婉的表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他对襄阳说的认同。其巧妙的程度,可谓天衣无缝。
顾嘉衡所以这样做,因为他生于湖北,对家乡历史名人的传说或典籍一定熟知在胸,但是他又在南阳为官,也不能伤害南阳人的感情,矛盾之下,结果采取一种模糊的处理方式,使世人无话可说,这确实是他的高明之处。
另外,这副对联,直接可以看出是,他对诸葛亮,先后辅佐蜀汉二帝,一心兴复汉室,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高度评价和由衷崇敬。多种含义,揭示了顾嘉衡的良苦用心,其联也不愧为一时名联。
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元代以后,开始众说纷纭。对他的躬耕地,是襄阳还是南阳,两地一至争论不休,各不让谁。笔墨官司打来打去,没有结果。在这场争论中,清代道光年间,湖北籍南阳知府顾嘉衡,处理此事却别树一帜。
顾嘉衡是湖北宜昌人,其父顾槐,是道光皇帝的老师。顾嘉衡学问不亚其父,道光二十年中进士,后来,任河南南阳知府。顾嘉衡对这个棘手问题,想出地办法是,他以突出诸葛亮大节为前提,对争论又颇具折中形式,于南阳武侯祠题写了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他这种以回避主题的说法,确有成效,两地的争论一度趋于平缓。然而,仔细分析这副对联,貌似折中的背后,透露他对诸葛亮躬耕地有所指的一面。
上一联说先主后主句,先后、主次层次分明,无庸多述。按此对仗规律,下联应是南阳襄阳才对。因为历史的顺序是,南阳在先,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之句;襄阳在后,出自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并命李兴为文的记载。两者相差近八十年,这个顺序后来演变为两地争论说,又恰是其焦点之所在。以顾嘉衡的学识,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而他的对联却是襄阳在前,南阳在后,显然与历史顺序不合,文法有别。从中可知,顾嘉衡委婉的表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他对襄阳说的认同。其巧妙的程度,可谓天衣无缝。
顾嘉衡所以这样做,因为他生于湖北,对家乡历史名人的传说或典籍一定熟知在胸,但是他又在南阳为官,也不能伤害南阳人的感情,矛盾之下,结果采取一种模糊的处理方式,使世人无话可说,这确实是他的高明之处。
另外,这副对联,直接可以看出是,他对诸葛亮,先后辅佐蜀汉二帝,一心兴复汉室,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高度评价和由衷崇敬。多种含义,揭示了顾嘉衡的良苦用心,其联也不愧为一时名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