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课件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4 04:10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2-23 07:06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课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2-23 07:3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事物 2、通过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3、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准备 1、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2、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花粉、青苔、水垢、纸纤维、棉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显微镜。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师: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欣赏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细微之处,想不想把物体看得更精细?(课件激趣) 2 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3.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4.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指导自制显微镜 1、探究怎样放得更大。 (1)(小组合作)请同学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反复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人们观察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 2 制作显微镜 (1)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师生合作总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 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 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增加亮度。 (3)学生独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自制显微镜,进行尝试,评价,探讨。 三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事物 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棉布,青苔、花粉、纤维等, (1)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2)用一个放大镜时有什么不同? 2对比讨论 3小结 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真奇妙, 四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 1、阅读《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2、讨论:(1)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在显微镜下微生物是什么样? (2)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3 小结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的精神 五 课外延伸 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常用的物体。 2、参观医院观察显微镜的特点和用途。 3、网上收集显微镜发展历史,最新进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2-23 07:48
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难点: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准备:记录纸、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白糖(用来加热白糖)搅拌棒、一杯清水(用来验证炭化的白糖已不是白糖)、一张纸、沙、豆子、筛子(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活动一:压扁纸杯(形状变化) 活动二:撕纸(大小变化) 活动三:倒开水(形态变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学习 (一)、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 师:请从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放在白纸上,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观察沙和豆的特点,并作好记录.(生活动) (2)猜测: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 (3)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 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豆沙混合现象,根据他们的经验,能判断出不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察、区别、猜测、实验,论证,一是对物理变化的本质有了感性的认识,二是体现了科学注重事实,严密论证的特点,旨在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并掌握科学课堂上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用各种感官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讲解并示范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4)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学生汇报,师板书: (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 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 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 (6)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师:这种新的物质还是糖吗?生:是 生:不是 师:我们都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只要我们将黑色固体放到水搅拌看能否溶解,就知道它是不是糖.(学生活动) 师:黑色固体溶解了吗? 生:没有 师:说明了什么?(黑色固体不是糖) 师: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出示课外资料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燃烧,加热白糖的实验,使学生感知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现象.而教师放手让学生亲手操作,并在操作中观察,动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之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师: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 师:你们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师: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你能说说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玻璃打破,铁器生锈,木柴燃烧,湿衣服晾干,米饭滴碘酒)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加强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以及对生活中复杂科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课外延深 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