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整首词的意思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07:53
- 提问者网友:感性作祟
- 2021-02-01 04:16
《上善若水》整首词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2-01 05:21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解 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
[编辑本段][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解 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
[编辑本段][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