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用血汗浇灌的花
周国新
灵感的出现伴随着澎湃的激情。但是单有激情是不够的,激情只是激发灵感的导火线。那么灵感是怎样来到人们的头脑中的呢?
刘勰认为,灵感只须待其自动来到,“无劳苦虚”。陆放翁也说:“文章本无成,妙手偶得之。”事实并非如此。生花妙笔,得之不易。首先,灵感来自长期艰苦的积累。即所谓 “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日”。有诗曰:“句句夜深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其次,灵感来自反复的思索和历练。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玛雅可夫斯基说,做诗和镭的提炼一样。一年的劳动,一克的产量。为了提炼一个词,要耗费几千吨语言的矿石。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正是由于有这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浇灌才会开出灿烂之花。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样巨大的发明数量,仅仅靠天才恐怕是难以实现的。除去天才剩下的就只有勤奋、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了。不愿从事艰苦的劳动而又寄希望于灵感的光顾,无异于守株待兔。
齐白石活了九十七岁,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作画。据资料记载,他一生只有三次间断没有作画:两次是因为生病,一次是因为母亲去世。加在一起最多一个月。他一生作画四万多幅,诗千首,治印三千多方。他在谈到创作经验时说:“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其中“再三看”“汗满颜”就显示了它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艺术境界的执著精神。
一些爱好写诗的青年,常希望得到获取灵感的秘诀,以尽快成为诗人。然而这种秘诀是不会存在的。这就如同盖房,如果没有下面的十九层就盖不成第二十层。基础的积累是首先和必需的,没有基础的房屋,只能算是空中楼阁。而这种积累的过程往往就是漫长而艰辛的。契诃夫说:“可是您一直在等待着灵感。丢开这种期待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感到自己是一个勤恳的工人才对,首先要使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那样一来,一切都有可能。”写尽了墨水,洒尽了汗水,流尽了泪水,那么,这就等于是为灵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仅有丰富的积累还远远不够,灵感的产生还需要坚持。有人问牛顿,他是怎样获得伟大的发现的,牛顿回答说:“经常想着它们。”脑子里没有问题,或是有问题而不去追究的人,是绝不会产生灵感的。牛顿很少在二、三点钟前睡觉,有时到五、六点。特别是春天或落叶的时候,他常常几个星期一直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灯火是不熄的,他通宵不眠地守过第一夜,第二夜,直到完成他的实验。可以说,灵感是蛤蚌体内的珍珠,泥沙中的黄金,是沙漠深处的绿洲,山颠的雪莲。没有坚持,人的思维就不会在高层次上运行,就不会有进步和创见。
更重要的是,灵感的到来需要一种状态:在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下,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进而使问题达到濒临解决的边缘。经过全面、深入、艰苦的思考,但久思不得其解,思维达到饱和程度,思想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形成“一触即发”的状态。科学家赫姆霍兹说:“首先必需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复去地考虑过,直到我在‘头脑里’掌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自如地从头想到尾。”在这种状态下,一旦得到触发,灵感就会悄然而至,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顿悟。有不少的人之所以不能获得灵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暴十寒,知难而退,有时甚至离“仙境”仅咫尺之遥,最终却功败垂成。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伟大的诗人作起诗来,气势磅礴,佳句迭出,哪里经过冥思苦想?其实不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对自己的诗作就主张反复修改,他常常是“炼句未安始弃置”,“转枕重思未稳诗”。甚至到了老年,“形骸已与流年老,诗句犹争造化工”。诗圣杜甫对诗作更是千锤百炼,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鲁迅说:“例如画家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思,一挥而就。”古代许多诗人“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治学精神,正是灵感产生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以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惭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此第三境也。”
1.简要概括灵感的产生需要哪些前提或条件。
2.作者说灵感的产生需要坚持,其理由是什么?
3.文章在提及曹雪芹、贾岛、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后,为什么还要拿爱迪生、齐白石作例?举这两人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4.选文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结篇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