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的续书探佚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5:38
- 提问者网友:风月客
- 2021-04-04 18:07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的续书探佚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4-04 18:33
三此抄本与高鹗的关系 这个百廿回《红楼梦》抄本当初曾被人题为“高兰墅手宠红楼梦稿本”,所以研究这个稿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确定它究竟是不是高鹗的手稿。更广泛一点来说,要判断它与高鹗是否有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分成下面数点来讨论。
(一)在决定这个稿本是否与高鹗有关系以前,势必先解答两个先决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个稿本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会不会是两部独立的抄本而被人误认为一部抄本?或是被人有意并在一起以图混淆?如果能证明这是前后两部不同的抄本,则我们就要把它们分别对待。换言之,我们就可以不管前八十回是否与程、高排印本相合,而只要集中讨论后四十回是否出于高鹗之手即可。然而从各种迹象来看,这两部份的“正文”确系一个整体。它们的大小、形式、纸张颜色新旧,都完全一致。想来是当初由一个完整的百廿回《红楼梦》本子抄录下来的,然后被人添加上这一批“改文”。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这一百廿回的“正文”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抄本会不会是杨继振所假造的?我最初检视这个抄本的时候,几乎断定它是杨继振所伪造的。这要从笔迹问题说起。前面曾经说过,此抄本封面屝页杨继振曾注明“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百廿卷内阙四十一至五十十卷,据排字本抄足”。下面伺有又云图章。这是杨又云所写,应无疑问。既然如此,“据排字本抄足”那几回之事,一定是杨继振自己做的,或是他的记室奉他的命而抄的。检视这十回果然是另一笔迹抄录的,而且没有一个改文。显然是后来补加的。这证明杨继振所言不虚。不过也还有一点出入。补抄的部份事实上并不是从第四十一回起到第五十回止,而是从第四十回第六页开始到第五十一回第四页止。第四十回的第五页未有杨幼云图章,表示原抄本到此为止,以下缺,第五十一回第五页首行也有图章,表示原抄本又从此处起始。我继续检查的结果发现补抄的部份还不止此。以下各处也是补抄的:
第十回第四页超至第十一回第二页止
第廿回第五页起至第廿一回第二页止
第六十回第五页起至第六十一回第五页止
第一百回第四及第五页
这几处都是各分卷(每卷十回)的头尾。补抄处的前后都有又云图章,表示原抄本到达杨继扳手中时的起讫处。补抄部份的笔迹与第四十一回至第五十回的笔迹完全一样,甚易辨识。于是我就将此笔迹与杨继振署名题注之笔迹对照。各题注都是字体较大而工整,而补抄部份字迹较小而不王整,两相对照,倘难判定是否出于一人手笔。幸而在第七十二回末有一行小字批注:((旗下抄录纸张文字皆如此,尤非南人所能,措书亦惟旗下人知之。”其笔迹与补抄各回笔迹相同。由此可断定,补抄各回是杨继振亲笔抄录。在这种情形下,要判断此抄本之真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把杨继振亲笔抄写这几回与其他各回的纸张质地,颜色新旧程度一加比较,立即可获答案。但不幸我看到的是影印本,无法进行此种比较。于是我继续从笔迹方面下手。像这样一部大书,正文抄录者自然不是一个人,很可能是请抄手抄写的。但改文部份,零乱错综,绝不可能委之他人,一定是当事人亲手笔书写的。如果这个稿本是杨继振所伪造,则改文部份很可能有他的笔迹出现。仔细检视的结果,改文中果然有杨继振的笔迹出现。前面已经说过,改文分两部份,一部份是正文行间的“改文”,一部份是“附条”上的“改文”。行间“改文”及十一个“附条”上是由同一笔迹所写。另外五个“附条”上的“改文”则是杨继振的笔迹。这样岂不是证明了杨继振是负责伪造此稿本之人吗?我当时几乎完全肯定了这个看法。但是后来再仔细检查,才发现这个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前面已经说过,抄本上的“改文”全同程乙本。由此可以推论,如果“改文”是由杨继振自己添上去的,则他手中所具有的排印本是程乙本。可是我核对第四十一回至第五十回的文字发现补抄诸回是根据程甲本,由此可见杨继振手中的排印本是一个程甲本而不是程乙本。所以他不可能是伪造此抄本之人。想来一定是原来那五个“附条”有点破碎不整,杨继振根据原来“附条”上的文字抄成了五个新的“附条”,置于原处。
(二)说明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此抄本与高鹗的关系。我们已经证明杨继振没有说谎,也没有伪造这个抄本。可是他又没有任何批注,说明他根据什么而断定这个抄本是“兰墅手定红楼梦稿本”。杨继振是咸、同年间有名的古物收藏家。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相信他澍《红楼梦》版本的鉴别能力。我们必须根据已有的线索,独立的判断此抄本之来源。认为这个抄本是高鹗的手稿,这一点似乎很难成立。原因如下:
(1)“兰墅阅过”这四个字,不像是作者在自己的文稿上批注的口吻。
(2)前面已经提过,一个作家在修改自己的原稿时,不会只增添而不删减。而且后四十回正文的用语与改用语不同,最显著之点就是对于北京话口音之利用。
(3)如果此抄本的后四十回真是高鹗的手稿,则势必会符合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第一、后四十回的“正文”不同程甲本及程乙本,但“改文”,同程甲本。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假定此抄本“正文”是高鹗的初稿,程甲本是第一次修正稿,程乙本是第二次修正本。第二、抄本后四十回“正文”同程甲本,而“改文”同程乙本。如此,则此抄本很可能就代表高鹗从程甲本修改成程乙本的过程。第三、抄本“正文”在甲乙两本之间,而“改文”则全同程乙本。这种情形表示此抄本是甲乙两本中间的过渡稿本。高鹗先根据程甲本修改成此抄本,但仍然觉得未尽满意,于是又由此抄本修正成程乙本。这三种情形,事实士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因为程甲本出版日期与程乙本出版日期相距不过七十馀天。时间上不允许有任何过渡稿本产生。但在理论上,我们不妨把它仍然列为三种可能之一。可是此抄本实际上与上述三种可能情形完全不符。高鹗不可能在程甲本稿成之后,又大加删节,使之变成此抄本“正文”之状况,然后再根据此抄本“正文”大为增添而发展成程乙木。不但时间上不允许,情理上也说不通。高鹗也不可能先写此抄本之“正文”,然后修改成程乙本的面目,然后再修改戍程甲本的状况,排印问世,数月后又放弃程甲本,而恢复到原来的程乙本,再度排印发行。这样做时间上固然不发生问题,但是这样反反覆覆在情理上实说不通。(4)前面已经证明这部抄本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不相干的稿本被后人并凑而成。如果说这个抄本
就是高鹗据以排印程乙木的原稿,那么今天程乙本的前八十回就应该与这个抄本前八十回相同。但事实并不如此,这两个本子的前八十回在回目上、在文字上都有很多的出入。
(三)证明此抄本不是高鹗的手稿,并不等于是说此抄本与高鹗毫无开系。“兰墅阅过”四字,如果不是出于他人伪造,则高鹗定然是亲自看过这个稿本。我个人的推想是觉得,这个稿本当年是属于另外一个人。在程高两次排印《红楼梦》以后,高鹗已被公认为《红楼梦》版本的专家。此人于是将此百廿回《红楼梦》抄本送高鹗去鉴定。于是高鹗在书上批“兰墅阅过”四字。也许就在送请高鹗鉴定以前(也可能是以后),此人曾根据程乙本来校勘他自己手中的抄本。凡是有异文的地方,他就按程乙本的文字改正过来。这就是“改文”的来源。前八十回校改的并不彻底,与程乙本有出入的闯目与若于文句未被改正过来。但是后四十回则校改的很彻底。其中有十九回因改的太乱,于是又请人誊清了一次。这个抄本最后落入杨继振手中。他根据“兰墅阅周”四字,而误断为高鹗手稿本。
(四)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发现的一些有关《红楼梦》续书的传阅。这些传闻说不定与此百廿回《红楼梦》抄本有密切关系。传闻的来源是这样的:大陆上的红学家在一九六三年初偶然在北京西山找到一位名张永海的老人。张永海的祖上认识曹雪芹,一代一代传下来一些有关曹雪芹生前事迹,病逝前后的状况,以及《红楼梦》稿本的下落及续书的故事。据张永海说,当曹雪芹在除夕病故时,朋友们都忙着过年,谁也不知道此事。曹雪芹的后妻穷得买不超冥纸镘。房东老太太责怪雪芹后妻狠心不买冥纸钱。看见桌上留着许多文稿,纸色洁白,就拿出来剪成冥纸钱。出丧的时候这位房东老太太,就沿路把这些纸践陆续撒在地上。大家都没有注意。等到众人送葬完了回来,雪芹的好友鄂比方才偶然发现冥纸钱上有字,很奇怪的拾起一看,见有贾宝玉等字,才知道曹雪芹的文稿被剪了。鄂比一路拾着纸钱赶回曹家,赶快把残留下的文稿检点收拾。《红楼梦》前八十回连同全书目录是包封好了的。原封未动。八十回以后则是一些剪剩的残稿。鄂比拿了这些文稿回家。他想到曹雪芹生前的嘱托,觉得自己有责任代为保存和整理,并补写《红楼梦》那被毁了的后几十回。他对于平曰曹雪芹对他谈过或自己读过的《红楼梦》后半部内容及情节还都记得,因此认为可以代曹雪芹补写。但是鄂比虽然善画,而等到执笔代为续写《红楼梦》时,却戚到相当困难。这样,他自己苦恼了五六年。后来,鄂比的养子高鹗成长了,才一面由鄂比讲述,一面由高鹗听著录下来。这样继续了五六年,才把后面的四十回补写完毕。以后又修改整理了十多年,才补写成功。鄂比父子代曹雪芹续完的后四十回在民间没有抄本流传出来,一来因为鄂比父子有待再校对修改,二来因为他们怕手稿借出去辗转传抄容易失掉。
(一)在决定这个稿本是否与高鹗有关系以前,势必先解答两个先决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个稿本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会不会是两部独立的抄本而被人误认为一部抄本?或是被人有意并在一起以图混淆?如果能证明这是前后两部不同的抄本,则我们就要把它们分别对待。换言之,我们就可以不管前八十回是否与程、高排印本相合,而只要集中讨论后四十回是否出于高鹗之手即可。然而从各种迹象来看,这两部份的“正文”确系一个整体。它们的大小、形式、纸张颜色新旧,都完全一致。想来是当初由一个完整的百廿回《红楼梦》本子抄录下来的,然后被人添加上这一批“改文”。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这一百廿回的“正文”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抄本会不会是杨继振所假造的?我最初检视这个抄本的时候,几乎断定它是杨继振所伪造的。这要从笔迹问题说起。前面曾经说过,此抄本封面屝页杨继振曾注明“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百廿卷内阙四十一至五十十卷,据排字本抄足”。下面伺有又云图章。这是杨又云所写,应无疑问。既然如此,“据排字本抄足”那几回之事,一定是杨继振自己做的,或是他的记室奉他的命而抄的。检视这十回果然是另一笔迹抄录的,而且没有一个改文。显然是后来补加的。这证明杨继振所言不虚。不过也还有一点出入。补抄的部份事实上并不是从第四十一回起到第五十回止,而是从第四十回第六页开始到第五十一回第四页止。第四十回的第五页未有杨幼云图章,表示原抄本到此为止,以下缺,第五十一回第五页首行也有图章,表示原抄本又从此处起始。我继续检查的结果发现补抄的部份还不止此。以下各处也是补抄的:
第十回第四页超至第十一回第二页止
第廿回第五页起至第廿一回第二页止
第六十回第五页起至第六十一回第五页止
第一百回第四及第五页
这几处都是各分卷(每卷十回)的头尾。补抄处的前后都有又云图章,表示原抄本到达杨继扳手中时的起讫处。补抄部份的笔迹与第四十一回至第五十回的笔迹完全一样,甚易辨识。于是我就将此笔迹与杨继振署名题注之笔迹对照。各题注都是字体较大而工整,而补抄部份字迹较小而不王整,两相对照,倘难判定是否出于一人手笔。幸而在第七十二回末有一行小字批注:((旗下抄录纸张文字皆如此,尤非南人所能,措书亦惟旗下人知之。”其笔迹与补抄各回笔迹相同。由此可断定,补抄各回是杨继振亲笔抄录。在这种情形下,要判断此抄本之真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把杨继振亲笔抄写这几回与其他各回的纸张质地,颜色新旧程度一加比较,立即可获答案。但不幸我看到的是影印本,无法进行此种比较。于是我继续从笔迹方面下手。像这样一部大书,正文抄录者自然不是一个人,很可能是请抄手抄写的。但改文部份,零乱错综,绝不可能委之他人,一定是当事人亲手笔书写的。如果这个稿本是杨继振所伪造,则改文部份很可能有他的笔迹出现。仔细检视的结果,改文中果然有杨继振的笔迹出现。前面已经说过,改文分两部份,一部份是正文行间的“改文”,一部份是“附条”上的“改文”。行间“改文”及十一个“附条”上是由同一笔迹所写。另外五个“附条”上的“改文”则是杨继振的笔迹。这样岂不是证明了杨继振是负责伪造此稿本之人吗?我当时几乎完全肯定了这个看法。但是后来再仔细检查,才发现这个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前面已经说过,抄本上的“改文”全同程乙本。由此可以推论,如果“改文”是由杨继振自己添上去的,则他手中所具有的排印本是程乙本。可是我核对第四十一回至第五十回的文字发现补抄诸回是根据程甲本,由此可见杨继振手中的排印本是一个程甲本而不是程乙本。所以他不可能是伪造此抄本之人。想来一定是原来那五个“附条”有点破碎不整,杨继振根据原来“附条”上的文字抄成了五个新的“附条”,置于原处。
(二)说明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此抄本与高鹗的关系。我们已经证明杨继振没有说谎,也没有伪造这个抄本。可是他又没有任何批注,说明他根据什么而断定这个抄本是“兰墅手定红楼梦稿本”。杨继振是咸、同年间有名的古物收藏家。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相信他澍《红楼梦》版本的鉴别能力。我们必须根据已有的线索,独立的判断此抄本之来源。认为这个抄本是高鹗的手稿,这一点似乎很难成立。原因如下:
(1)“兰墅阅过”这四个字,不像是作者在自己的文稿上批注的口吻。
(2)前面已经提过,一个作家在修改自己的原稿时,不会只增添而不删减。而且后四十回正文的用语与改用语不同,最显著之点就是对于北京话口音之利用。
(3)如果此抄本的后四十回真是高鹗的手稿,则势必会符合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第一、后四十回的“正文”不同程甲本及程乙本,但“改文”,同程甲本。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假定此抄本“正文”是高鹗的初稿,程甲本是第一次修正稿,程乙本是第二次修正本。第二、抄本后四十回“正文”同程甲本,而“改文”同程乙本。如此,则此抄本很可能就代表高鹗从程甲本修改成程乙本的过程。第三、抄本“正文”在甲乙两本之间,而“改文”则全同程乙本。这种情形表示此抄本是甲乙两本中间的过渡稿本。高鹗先根据程甲本修改成此抄本,但仍然觉得未尽满意,于是又由此抄本修正成程乙本。这三种情形,事实士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因为程甲本出版日期与程乙本出版日期相距不过七十馀天。时间上不允许有任何过渡稿本产生。但在理论上,我们不妨把它仍然列为三种可能之一。可是此抄本实际上与上述三种可能情形完全不符。高鹗不可能在程甲本稿成之后,又大加删节,使之变成此抄本“正文”之状况,然后再根据此抄本“正文”大为增添而发展成程乙木。不但时间上不允许,情理上也说不通。高鹗也不可能先写此抄本之“正文”,然后修改成程乙本的面目,然后再修改戍程甲本的状况,排印问世,数月后又放弃程甲本,而恢复到原来的程乙本,再度排印发行。这样做时间上固然不发生问题,但是这样反反覆覆在情理上实说不通。(4)前面已经证明这部抄本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不相干的稿本被后人并凑而成。如果说这个抄本
就是高鹗据以排印程乙木的原稿,那么今天程乙本的前八十回就应该与这个抄本前八十回相同。但事实并不如此,这两个本子的前八十回在回目上、在文字上都有很多的出入。
(三)证明此抄本不是高鹗的手稿,并不等于是说此抄本与高鹗毫无开系。“兰墅阅过”四字,如果不是出于他人伪造,则高鹗定然是亲自看过这个稿本。我个人的推想是觉得,这个稿本当年是属于另外一个人。在程高两次排印《红楼梦》以后,高鹗已被公认为《红楼梦》版本的专家。此人于是将此百廿回《红楼梦》抄本送高鹗去鉴定。于是高鹗在书上批“兰墅阅过”四字。也许就在送请高鹗鉴定以前(也可能是以后),此人曾根据程乙本来校勘他自己手中的抄本。凡是有异文的地方,他就按程乙本的文字改正过来。这就是“改文”的来源。前八十回校改的并不彻底,与程乙本有出入的闯目与若于文句未被改正过来。但是后四十回则校改的很彻底。其中有十九回因改的太乱,于是又请人誊清了一次。这个抄本最后落入杨继振手中。他根据“兰墅阅周”四字,而误断为高鹗手稿本。
(四)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发现的一些有关《红楼梦》续书的传阅。这些传闻说不定与此百廿回《红楼梦》抄本有密切关系。传闻的来源是这样的:大陆上的红学家在一九六三年初偶然在北京西山找到一位名张永海的老人。张永海的祖上认识曹雪芹,一代一代传下来一些有关曹雪芹生前事迹,病逝前后的状况,以及《红楼梦》稿本的下落及续书的故事。据张永海说,当曹雪芹在除夕病故时,朋友们都忙着过年,谁也不知道此事。曹雪芹的后妻穷得买不超冥纸镘。房东老太太责怪雪芹后妻狠心不买冥纸钱。看见桌上留着许多文稿,纸色洁白,就拿出来剪成冥纸钱。出丧的时候这位房东老太太,就沿路把这些纸践陆续撒在地上。大家都没有注意。等到众人送葬完了回来,雪芹的好友鄂比方才偶然发现冥纸钱上有字,很奇怪的拾起一看,见有贾宝玉等字,才知道曹雪芹的文稿被剪了。鄂比一路拾着纸钱赶回曹家,赶快把残留下的文稿检点收拾。《红楼梦》前八十回连同全书目录是包封好了的。原封未动。八十回以后则是一些剪剩的残稿。鄂比拿了这些文稿回家。他想到曹雪芹生前的嘱托,觉得自己有责任代为保存和整理,并补写《红楼梦》那被毁了的后几十回。他对于平曰曹雪芹对他谈过或自己读过的《红楼梦》后半部内容及情节还都记得,因此认为可以代曹雪芹补写。但是鄂比虽然善画,而等到执笔代为续写《红楼梦》时,却戚到相当困难。这样,他自己苦恼了五六年。后来,鄂比的养子高鹗成长了,才一面由鄂比讲述,一面由高鹗听著录下来。这样继续了五六年,才把后面的四十回补写完毕。以后又修改整理了十多年,才补写成功。鄂比父子代曹雪芹续完的后四十回在民间没有抄本流传出来,一来因为鄂比父子有待再校对修改,二来因为他们怕手稿借出去辗转传抄容易失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