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和农历换算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17:40
- 提问者网友:佞臣
- 2021-02-09 04:45
公历和农历换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2-09 05:11
农历转换成公历的计算公式? 因为公历(现在用的是格里历,以前还曾用儒列历)和中国农历都不是严格按一个公式计算得到的,所以两个历法没有直接的公式。
试图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而不利用许多像万年历一样的数据(尽管可以简化),就达到公农历转换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能见到的所有公农历转换的软件,都存有多少不等的一些年份的历法数据。
这些数据之中,最重要的是农历的每月天数。因为农历是阴阳历,阴历部分(按月相编的部分)决定月日,阳历部分(按太阳高度编的部分)就是节气。节气基本上是与公历直接对应的,可以较容易的推算;但月相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关系相对复杂,一般都需要天文观测数据授时,所以农历每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没有简单的公式。
至于公历和农历的置闰,倒都有一定的方式推算,并不困难。
如果只是天文数据,其实都还是可以算的——因为天文周期十分稳定,我们只要严格地按天文周期推算就可以了。可是还有更为麻烦的一点,就是公历和农历这些历法,并不是完全严格地按照天文上的实际周期进行的,还有许多人为的因素。最著名的就是罗马皇帝几次修改2、8等月份长短,以及儒列历中因计算不准确而人为地去掉了十天等事。中国农历也有因为古代天文观测不准确造成的政府颁布的历法与天象不吻合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观测的精度)。所以这两部历法都是与一个时期社会有关的东西,也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农历转换公历对照表 是公历1945年4月29日 星期日公历和农历之间如何转换 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 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 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 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 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 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 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 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 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 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 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 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 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 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 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 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 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 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 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 ,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 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 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 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 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 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 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 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公历农历转换 回历、公历、农历的换算
(128 × 365+31)日÷ 128年= 365.2421875日/年
可见共置闰精度远高于现代的公历。
2.换算中一日误差之订正
《历法丛谈》以回历1387年为例,求算合公历之年月日。
解1:1387 × 0.970224+621.5774=1967.278088年
0.278088年 × 365.2422日=101.569日公历累计日数为101.57日可视为4月11日或4月12日。究竟是哪一日,当依两历在公历4月11日或12日间所具有同一的星期序数以订正。
依回历岁首星期序数计算公式:
[(138-1)×131+164] ÷30=6057,余20
6057÷7=865,余 2
故回历1387年元旦为星期2。(表)按公历自1583年元旦(星期六)至1967年4月11日,共历:
1967-1583=384年,在这384年中依格列高利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加一闰日的规则共历93个闰日,又1967年元旦后一日起至4月11日又需加 100日,则
(384 × 365+93+100+6)÷ 7=140359+7=2001,余 2余2即星期2,故回历1387年元旦在公历1967年4月11日。
因公历计算星期日数采用数据较多,计算时难免有所遗漏,现引人公历日期与星期推算表阿),供参考。
应用此表查找公元1967年4月11日星期序数步骤如下:
先在本表年份表前二位数字栏目中,查到19二字所在的位置;
再在年份表后二位数字栏目中查到67二字所在位置,自19二字处平行右移,67二字处垂直下移,二者在英文大写字母栏目中相交于字母G处;
再自月份表栏目中查到4月,自4月所在位置平行左移,查到G在4月栏目所在位置;
自日期栏目查到11日所在位置,自此位置平行右移,使与4月份栏目G在星期表相交处知为星期二,结果与回历计算所得相同。故知回历 1387年元旦确为公历1967年4月11日,而不是12日。
在换算中所得公历日数常多于31日,甚至常在200—300日或更多,需要将此数化为该年的月日时,可用下列两表。
表3 公历月份及其累计日数三 公历换算为回历
将回历换算为公历的算式移项,整理,即可得到公历换算为国历的算式
(公历纪年一621.5691)÷0.9702=回历年月日(儒略历)……………………………………………(5)
(公历纪年一621.5774)÷0.970224=回历年月日(格氏历)…………………………………………(6)
无论回历换算为公历或相反,大体都有一日之差,以星期序数订正时,回历换算为公历,以回历的星期序数为准;相反,以公历的星期序数为准。
四 国历或公历换算为中国农历
1.回历换算为农历
仅管中国农历各年在年内月数日数都不是一个相对的稳定值,给回历与公历换算为农历上带来较多的困难,但仍然可以换算。中国农历为阴阳合历,在月份上与回历同属太阴历,惟回历每月以见新月为一月之始,其日约迟于农历合朔(初一日)1—2日乃至3日,因此只要查清二者在月份上关系,便可将回历换算为中国农历。马以愚先生称:“......余下全文>>怎样用公历年换算出农历天干地支 我国古代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现代社会已很少使用。一来现今社会已经离不开国际化,沿用老的历法已经不现实;二来天干地支在民间多用于算命测字,带用浓重的迷信色彩,实在与科技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不会抛弃她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事件、诗词、字画等中,又出现大量天干地支纪年法,对他的了解、熟悉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让我们稍微了解一下: 一.天干地支之由来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 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 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六十花甲子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余下全文>>农历新历怎样换算 国历换算为公历
1.换算公式的导出
公历每年365.242 199074075 日 (简化为365.2422日),而回历每年为354.367074375日(简化为354.36707日),所以回历一年只相当354.36707/365.2422=0.970223或0.970224个公历年。又回历元年元旦定在公元622年7月16日,由于当时历法在推算上的误差,致当时的7月16日,按现代的公历应改为7月19日,自公元某年元旦至该年7月19日已达200日.相200/365.2422=0.5476公历年;又因到回历二年元旦才达到0.970224个公历年,故自回历纪年元旦换算为公历的算式即为:
(回历纪年一1)× 0.970224+622.5476年
=所求公历年月日……………………………………………………………………………(1)
或 回历纪年 × 0.970224+621.5774年
=所求公历年月日……………………………………………………………………………(2)
式中621.5774来自622.5476-0.970224。
如所求某一历史事实不在回历元旦时,可将事实经过本年的总日数化为回历年,加人回历纪年总数中即可。
然而上列公历一年的总日数,实际上是一回归年的实测数,因现用公历每年的日数实为365.2425日,它与一回归年的日数只能是基本相符,到公元四千多年后会再出现一日之差。
实际上在明万历十年九月十八日,回历990年9月16日,公元1582年10月4日前(包括4日)的公历称儒略历,儒略历每年365.25日,它每年与一回归年的差值远大于格列高利历即现代的公历,大约历128年就需多闰去一日,至万历十年已经多闰出十日了。因此,对于儒略历时期的回、公两历换算,不能仍采用(l)、(2)两式,而需依儒略历的年实际日数将上列二式略加修正即可,结果如下:
(回历纪年一l)× 0.9702+622.5393
= 所求公历年月日……………………………………………………………………………(3)
回历纪年 × 0.9702+621.5691
= 所求公历年月日…………………………………………………………………………(4)
式中0.9702为354.36707/365.25所得结果,而0.5393则系公历某年元旦至其7月16日的总日数197被365.25日除之所得,622.5393-0.9702= 621.5691。
现将两种算式自回历第52年起,每隔百年所算得的公历年月日列人下表:
国历换算为公历
自表列计算结果得知,历法不同不能用同一算式,否则误差大大。万历十年前即已发现儒略历的春分所在日期与实测结果相差较大,至万历十年已差十日,因此格列高利第十三就决心修改儒略历,改革内容有两点,其一,将公历1582年10月4日之后一日原应为10月5日而改为10月15日,而星期序数不变,即该年10月4日为星期四,10月15日理应为星期一,实为星期五;其二,儒略历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四百年有百闰,格列高利历仍保持儒历四年一闰的传统,但每四百年仅安排九十七个闰年,四百年中逢百年不闰,到第四百年加一个闰年[6]。儒历与格历的岁实分别为:
儒历(365 ×300+366 ×00)÷ 400年=365.25日/年
格历(365 × 303+366×97)÷ 400年=365.2425日/年而《明史·历志》所载的回回宫分历(太阳历),一百二十八年闰三十一......余下全文>>求农历与公历的转换公式!!! 再说你要转换也不用在excel里面用啊。 word有个日历模板,可以同时出现阳历和阴历 EXCEL本身没有这个功能,但是通过VBA可以转,但是也很麻烦,其实生日日期里的农历公历阴历阳历怎么换算? 百度一下 太复杂了 自己研究
试图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而不利用许多像万年历一样的数据(尽管可以简化),就达到公农历转换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能见到的所有公农历转换的软件,都存有多少不等的一些年份的历法数据。
这些数据之中,最重要的是农历的每月天数。因为农历是阴阳历,阴历部分(按月相编的部分)决定月日,阳历部分(按太阳高度编的部分)就是节气。节气基本上是与公历直接对应的,可以较容易的推算;但月相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关系相对复杂,一般都需要天文观测数据授时,所以农历每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没有简单的公式。
至于公历和农历的置闰,倒都有一定的方式推算,并不困难。
如果只是天文数据,其实都还是可以算的——因为天文周期十分稳定,我们只要严格地按天文周期推算就可以了。可是还有更为麻烦的一点,就是公历和农历这些历法,并不是完全严格地按照天文上的实际周期进行的,还有许多人为的因素。最著名的就是罗马皇帝几次修改2、8等月份长短,以及儒列历中因计算不准确而人为地去掉了十天等事。中国农历也有因为古代天文观测不准确造成的政府颁布的历法与天象不吻合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观测的精度)。所以这两部历法都是与一个时期社会有关的东西,也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农历转换公历对照表 是公历1945年4月29日 星期日公历和农历之间如何转换 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 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 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 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 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 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 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 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 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 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 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 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 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 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 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 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 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 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 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 ,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 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 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 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 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 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 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 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公历农历转换 回历、公历、农历的换算
(128 × 365+31)日÷ 128年= 365.2421875日/年
可见共置闰精度远高于现代的公历。
2.换算中一日误差之订正
《历法丛谈》以回历1387年为例,求算合公历之年月日。
解1:1387 × 0.970224+621.5774=1967.278088年
0.278088年 × 365.2422日=101.569日公历累计日数为101.57日可视为4月11日或4月12日。究竟是哪一日,当依两历在公历4月11日或12日间所具有同一的星期序数以订正。
依回历岁首星期序数计算公式:
[(138-1)×131+164] ÷30=6057,余20
6057÷7=865,余 2
故回历1387年元旦为星期2。(表)按公历自1583年元旦(星期六)至1967年4月11日,共历:
1967-1583=384年,在这384年中依格列高利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加一闰日的规则共历93个闰日,又1967年元旦后一日起至4月11日又需加 100日,则
(384 × 365+93+100+6)÷ 7=140359+7=2001,余 2余2即星期2,故回历1387年元旦在公历1967年4月11日。
因公历计算星期日数采用数据较多,计算时难免有所遗漏,现引人公历日期与星期推算表阿),供参考。
应用此表查找公元1967年4月11日星期序数步骤如下:
先在本表年份表前二位数字栏目中,查到19二字所在的位置;
再在年份表后二位数字栏目中查到67二字所在位置,自19二字处平行右移,67二字处垂直下移,二者在英文大写字母栏目中相交于字母G处;
再自月份表栏目中查到4月,自4月所在位置平行左移,查到G在4月栏目所在位置;
自日期栏目查到11日所在位置,自此位置平行右移,使与4月份栏目G在星期表相交处知为星期二,结果与回历计算所得相同。故知回历 1387年元旦确为公历1967年4月11日,而不是12日。
在换算中所得公历日数常多于31日,甚至常在200—300日或更多,需要将此数化为该年的月日时,可用下列两表。
表3 公历月份及其累计日数三 公历换算为回历
将回历换算为公历的算式移项,整理,即可得到公历换算为国历的算式
(公历纪年一621.5691)÷0.9702=回历年月日(儒略历)……………………………………………(5)
(公历纪年一621.5774)÷0.970224=回历年月日(格氏历)…………………………………………(6)
无论回历换算为公历或相反,大体都有一日之差,以星期序数订正时,回历换算为公历,以回历的星期序数为准;相反,以公历的星期序数为准。
四 国历或公历换算为中国农历
1.回历换算为农历
仅管中国农历各年在年内月数日数都不是一个相对的稳定值,给回历与公历换算为农历上带来较多的困难,但仍然可以换算。中国农历为阴阳合历,在月份上与回历同属太阴历,惟回历每月以见新月为一月之始,其日约迟于农历合朔(初一日)1—2日乃至3日,因此只要查清二者在月份上关系,便可将回历换算为中国农历。马以愚先生称:“......余下全文>>怎样用公历年换算出农历天干地支 我国古代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现代社会已很少使用。一来现今社会已经离不开国际化,沿用老的历法已经不现实;二来天干地支在民间多用于算命测字,带用浓重的迷信色彩,实在与科技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不会抛弃她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事件、诗词、字画等中,又出现大量天干地支纪年法,对他的了解、熟悉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让我们稍微了解一下: 一.天干地支之由来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 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 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六十花甲子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余下全文>>农历新历怎样换算 国历换算为公历
1.换算公式的导出
公历每年365.242 199074075 日 (简化为365.2422日),而回历每年为354.367074375日(简化为354.36707日),所以回历一年只相当354.36707/365.2422=0.970223或0.970224个公历年。又回历元年元旦定在公元622年7月16日,由于当时历法在推算上的误差,致当时的7月16日,按现代的公历应改为7月19日,自公元某年元旦至该年7月19日已达200日.相200/365.2422=0.5476公历年;又因到回历二年元旦才达到0.970224个公历年,故自回历纪年元旦换算为公历的算式即为:
(回历纪年一1)× 0.970224+622.5476年
=所求公历年月日……………………………………………………………………………(1)
或 回历纪年 × 0.970224+621.5774年
=所求公历年月日……………………………………………………………………………(2)
式中621.5774来自622.5476-0.970224。
如所求某一历史事实不在回历元旦时,可将事实经过本年的总日数化为回历年,加人回历纪年总数中即可。
然而上列公历一年的总日数,实际上是一回归年的实测数,因现用公历每年的日数实为365.2425日,它与一回归年的日数只能是基本相符,到公元四千多年后会再出现一日之差。
实际上在明万历十年九月十八日,回历990年9月16日,公元1582年10月4日前(包括4日)的公历称儒略历,儒略历每年365.25日,它每年与一回归年的差值远大于格列高利历即现代的公历,大约历128年就需多闰去一日,至万历十年已经多闰出十日了。因此,对于儒略历时期的回、公两历换算,不能仍采用(l)、(2)两式,而需依儒略历的年实际日数将上列二式略加修正即可,结果如下:
(回历纪年一l)× 0.9702+622.5393
= 所求公历年月日……………………………………………………………………………(3)
回历纪年 × 0.9702+621.5691
= 所求公历年月日…………………………………………………………………………(4)
式中0.9702为354.36707/365.25所得结果,而0.5393则系公历某年元旦至其7月16日的总日数197被365.25日除之所得,622.5393-0.9702= 621.5691。
现将两种算式自回历第52年起,每隔百年所算得的公历年月日列人下表:
国历换算为公历
自表列计算结果得知,历法不同不能用同一算式,否则误差大大。万历十年前即已发现儒略历的春分所在日期与实测结果相差较大,至万历十年已差十日,因此格列高利第十三就决心修改儒略历,改革内容有两点,其一,将公历1582年10月4日之后一日原应为10月5日而改为10月15日,而星期序数不变,即该年10月4日为星期四,10月15日理应为星期一,实为星期五;其二,儒略历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四百年有百闰,格列高利历仍保持儒历四年一闰的传统,但每四百年仅安排九十七个闰年,四百年中逢百年不闰,到第四百年加一个闰年[6]。儒历与格历的岁实分别为:
儒历(365 ×300+366 ×00)÷ 400年=365.25日/年
格历(365 × 303+366×97)÷ 400年=365.2425日/年而《明史·历志》所载的回回宫分历(太阳历),一百二十八年闰三十一......余下全文>>求农历与公历的转换公式!!! 再说你要转换也不用在excel里面用啊。 word有个日历模板,可以同时出现阳历和阴历 EXCEL本身没有这个功能,但是通过VBA可以转,但是也很麻烦,其实生日日期里的农历公历阴历阳历怎么换算? 百度一下 太复杂了 自己研究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