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晏婴的处世之道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4 11:16
  • 提问者网友:且恨且铭记
  • 2021-04-13 10:32
晏婴,字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 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外交家。请谈谈他的处世之道。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4-13 12:08
晏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很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随机应变,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好。晏婴(约公元前585—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又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世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   由于节约简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CEO(宰相),食不甘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足智多谋,刚正不阿   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聪明才智。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很多人对晏子都非常崇敬,对于他的足智多谋和坚定不移的性格中都表示了深深怀念。清代诗人邓性在《晏婴遗冢》一诗中这样写道:“当年清节励狐裘,讽谏功高谁能俦。咫尺计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晏婴机智聪明,能言善变的歌咏和对先人深埋荒丘的悼念之情。   齐景刚即位的时候,并未重用晏婴,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山东阿城镇)。晏婴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许多在说晏婴的坏话,因此很不高兴,认为晏婴肯定做了不少的坏事。于是,便把晏婴召来责问,并要撤他的职。而晏婴连忙谢罪说:“臣已经知道自己犯了错,我会知错就改。请再给臣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治理东阿,决不会令你失望。”齐景公被晏婴说话时的坚定信念而感动了,于是就给了他一次机会。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三年后,齐景公竟然听到许多在夸赞晏婴。景公为此很高兴,决定召见晏婴,重重赏赐他。谁知晏婴却推辞不受,景公感到很纳闷,别人想得到赏赐还不得呢,而他却不接受赏赐。而晏婴只是把前几年治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   他说:“臣三年前治理东阿,尽心竭力,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人。臣修桥筑路,努力为百姓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富绅们的反对;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依法办事,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反对;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惩罚那些懒惰的人,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臣处理外事,送往迎来,即使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办事,决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贵官的反对。这样一来,这些反对臣的人一齐散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满意。而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臣以为,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惩罚臣;后三年大王应惩罚臣,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接受,臣在此应谢谢您的大宏大量,如果当初,您没有原谅我的话,也就没有今天了。”   齐景公听完后如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恍然大悟,知道晏婴的确是个足智多谋的贤才,而深悔自己以前听信了谗言,错怪了晏婴。于是,就将国政委于晏婴,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   齐景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就霸业,重振雄风,便召来晏婴问他如何才能兴国安邦。晏婴为了治国,便对齐景公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见晏婴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   齐景公和晏婴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顺便走进了一家鞋店。鞋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款式好看,品种齐全,但却很少有人来这里参观,更没有人买,生意清淡。齐景公很郁闷,他想:这么漂亮的鞋子为什么没有人买?正在沉默之时,却看到很多人在买假脚。景公忍不住吃惊地问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处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不能生活啊!”齐景公听到民间对自己竟是那种态度,很伤心。   晏婴足智多谋,见景公闷闷不乐,知道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他刺激很大。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还未等晏婴讲完,景公就醒悟过来了,于是打断了晏婴的话,说道:“相国不必说了,寡人已经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晏婴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方法,使君王觉悟、百姓平安,可见在晏婴刚正不阿的背后,也有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智能。   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象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晏婴得到景公的信任后,常与他出入,有一次,景公与晏婴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那金壶的里边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合,赞叹景公理解深刻。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最后大胆地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子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并且对照去做,能不亡国吗?”景公似乎明白了什么;连连点头。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它是兴国的法宝!”   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晏婴最大的弱点就是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应对如流的言辞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点,令各国诸侯对他刮目相看。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晏婴去吴国办事,吴王听说晏婴非常聪明并且能言善辩,便想嘲弄他一番。当晏婴到达吴国时,掌管接待的侍从官对晏婴说:“天子请见!”晏婴一听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有什么资格自称天子呢?这正是故意蔑视齐国,给我难堪,让我下不了台。就在情况的一瞬间,他马上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应付方法。他站在原地不动,装聋作哑,一声不吭。“天子请见!”侍从官连喊三声,晏婴仍无反应。   晏婴未中计。于是,侍从官飞报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晏婴见吴王出来,便首先施礼,然后问吴王:“我是受齐君之命来贵国的。我是一个糊涂人,而糊涂人常常受骗。刚才听侍从官高喊天子谨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有幸踏上天子之朝了。不过请允许我大胆问一句:原来的吴王应放在什么位置?”吴王听后很不高兴,但没办法,只好改变了称呼,按照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吴国朝廷中的官员见到这般情景,私下里无不感叹:晏婴虽然长相不怎么样,却是一位勇敢机智的外交家,真是不简单啊!   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志气,又利用对方无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机智。   晏婴认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的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大度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   勇敢大胆的性格使晏婴在当时的民国中更显神采,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敌意的捉弄和困难。   晏婴在当时影响很大,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他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归服?晏婴回答说:“我听说傲慢大国,轻视小国,国家就危险;轻率断案,加重赋税,百姓就会离散。事奉大国,扶助小国,是安定国家的根本保证,谨慎断案,减轻赋税,是聚集百姓的办法。”后来,晏婴又出使鲁国时,鲁昭公却突然说:“我听说贵国的君主是一位邪僻不正的君主,为什么凭您的德行,却去侍奉他呢?”晏婴略加考虑后回答说:“我没出息,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依靠维持祭祀祖先的族人有五百家,因此我不敢选择国君。”晏婴走后,鲁昭公对人说:“晏婴是仁德的人啊!他使齐国国外无诸侯侵犹的忧患,内无国家不振的忧虑,却不自夸炫耀;谦虚不自满,勇敢大胆,本是安邦定国,却托辞是为了供养族人,晏子可称得上是仁慈仁德之人了。”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穿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叫人开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么大的洞口,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进出呢?太麻烦了!”晏婴走到小洞口前看了一眼,一言不发,也不挪步。一面笑,一面指着小洞口说:“这是狗洞吧?听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出入。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怎么能从狗洞中进去呢?因为在我的意识里,楚国是一个大国,怎么今天变成狗国了吗?”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但是楚灵王没有羞辱到晏婴,他根本不甘心。晏婴进府后,楚王只是瞥了他一眼,就嬉皮笑脸地说:“齐国的人都去哪了?怎么轮到你来出使本国呢?”晏婴一听,知道这不仅是在挖苦自己,还想贬低齐国。于是他就针锋相对地回答道:“我齐国人才济济。齐国的都城临淄虽说不大,可也有300多间人家。您如果到齐国去看看就会知道,一路之上,人们肩膀挨着肩膀,脚尖顶着脚跟,人山人海,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派遣你这个丑陋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这也影响国家世容啊!”   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毫无畏惧,他冷笑了一下应道:“因为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那就是本事大、水平高的人出使上等国家,本事小、水平低的人出使下等国家。我在齐国是个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被派到你们楚国来,希望君王能多多包涵。”楚王自知理亏,一时无言以对,只是气得吹胡子瞪眼的。   晏婴在楚王眼里如粪土,又如可恨不可报的仇敌。嫉妒心极强的楚王与晏婴舌战失败后于心不甘,总想伺机报复。于是他就召集群臣商议,决定再把晏婴羞辱一番,方能解心头之恨。   万事俱备,楚王把晏婴请到宫中设宴款待。宴会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突然一个武士把一个囚犯押了进来。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犯了什么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手下很爽快地回答道。   与此同时,楚王满脸的得意侧过身子朝晏婴看了一眼,带着嘲讽的口吻问道:“偷盗是你们齐国的传统美德吗?”晏婴心里很清楚: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以前之辱。   于是,晏婴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现与君王分享: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硕大诱人,甜美无比,人人都喜欢吃;但把它移到准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又小又涩,苦不可吃。它们是同一种树,按理说应该说是一样的,然而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与齐国又能扯到什么关系呢?”   人人都被晏婴的一番话说的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过了很长时间,楚王哀声叹气道:“我本来打算让你在今日受辱,根本就没想到竟被你嘲笑了,是我错了,请原谅我吧!”于是楚王对晏婴的态度简直是180度的大转弯,并善待他。晏婴成功地完成了齐国吩咐的使命。   晏婴挫败了楚国君臣侮辱齐国的种种计谋,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晏婴的勇敢是他成功的根本,在曲折不平的道路上仍能铲除不平。   人物性格分析   古代的帝王,以权力压倒一切,下官稍有差错就是要杀头的。可晏婴就有能耐不被杀头,不但如此,晏婴还能让领导自己认识到错误。这就是他的性格成功之处,他的智慧之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埋怨领导,而应该想着如何帮助领导认识错误。领导成为领导后,位置越高,获得真实信息的能力就越弱,被下面人哄骗的机会就越多。如果你掌握了劝谏的艺术和技巧,就会获得领导的信任,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   晏婴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把劝谏国君作为政治生涯的重要内容,如记载晏婴言行的《晏子春秋》中有一半章节涉及晏子谏君的内容,足见晏子毫无畏惧的性格!   刚正不阿是一种刚强、坚毅、崇高的品格,是做人之本;阿谀逢迎则是卑下、庸俗的奸佞小人的丑行。在生活中,为了升官发财,绞尽脑汁,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在与人交往中不亢不卑,不失人格,他们好则言好,差则言差,表现出刚正不阿的精神。   同时也要明白,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不管做到多高职位的人,他总有出错的时候。聪明的下属这时候就会为挽回上司的名声而不遗余力。他集思广益,建立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实行民主决策,明智决策。   每个人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是高超的学问,是一种机变的本领。   人要具有大丈夫人格、大丈夫气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经过长期严格的心性修养是断然不可的,而俭约则是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具有良好的心性与高尚品质的人,也必定是具有俭约思想与勤俭行为的人。这种人,不论在太平年月富与贫地位升降的情况下,还是在敌人或恶势力面前,他却会表现为高风亮节,不仅能做到贫而无怨,也能做到富而无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知礼节,知荣辱。这一点晏婴也做到了。   大思想家孔子曾经称赞晏婴说:“他关心民间疾苦、救民于苦难而不自夸,德行高尚、足以弥补齐国三代君主的过失而无人可比,晏子真可称得上是君子啊!”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在其皇皇史学巨著《史记》中为晏婴作传时,将他比作管仲,还赞叹说,“如果晏婴还活着,哪怕让我司马迁为他执鞭驾车,我也心甘情愿啊!”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心中种下一颗“性格”的种子。等到它盛开的时候,那必是一片灿烂。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duile
  • 2021-04-13 12:44
好好学习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