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人的祖先吃什么

答案:6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20:53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03-30 08:01
人的祖先吃什么
最佳答案
暂无最佳答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3-30 12:14
杂食
  • 2楼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3-30 10:47
吃飞禽走兽
  • 3楼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3-30 09:55
你吃的他们都吃过,他们吃的你不一定都吃过。(有些动植物灭绝了)
  • 4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3-30 09:50
上个世纪末,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积石冢、女神庙、祭坛,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为此,红山文化遗址举世瞩目。位于建平和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贮存了大量的有关中华民族摇篮时期的密码和信息,近年来随着考古的发掘、科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有关牛河梁的秘密正在一点一点地破译出来。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以黄帝为代表的北方集团,前半段主要活动中心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换言之,黄帝主要活动在牛河梁一带,黄帝从牛河梁走向世界。有的学者甚至断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从牛河梁写起。
作为一个朝阳文化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地利来研究牛河梁红山文化。近年来我试图通过从饮食文化入手来解析牛河梁红山文化。
著名作家、美食家陆文夫指出:“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所谓大文化是因为饮食和地理、历史、物产、种族、习俗,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连。我们简直可以从饮食着手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 说来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刀光剑影, 争来争斗去,弱肉强食——还是一个吃字。 听过一句老话:吃让人,穿让人,房连地土不让人。说了半天,也还是为了争夺食物。

一、民以食为天,一个民族的进步首先标志是饮食。
毋庸讳言,人类在蒙昧未开之时曾茹毛饮血。《饮膳正要》中就有:“时人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而食蠃蚌之肉,多生疾病,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种五谷,以养人民。”的记载。看来我们的先人,先是吃过螺蚌 。后来,发现了五谷之妙,于是“尝百草,种五谷”。五谷“禀天地中和之气,淡而不厌,甘而非甜,为养生之本。”人类在认识自然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物,逐渐做到“天人合一”。从这一点说,牛河梁还是我国最早种植谷子、黍子、养蚕的起点所在。
人类伊始从生食到火食,从食肉到食五谷。开始人类没有锅,只是在石板上爆五谷的颗粒吃。在使火的过程中,为了保存火种,也曾用泥堵住大石头的空隙,泥经火烧,变得坚硬起来。
在人类食肉的火食阶段,人们已开始用泥把动物的某一部位糊起来,这样烧出的肉不糊不焦,格外的香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糊在肉上的泥被火一烧,变得坚硬起来。某个腿上的泥巴竟然成了一个完整的桶状物,由于裹着动物的毛,“火烧令坚”——就格外坚硬。有人就把这个完整的桶状物用泥加以修补,又烧了烧。居然可以盛液体了。人们看见了,就询问他如何制作,他居然成了这方面的专家。这时一种泥做的器具,终于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人们争相效仿。就形成了一种新的陶器——鬲。
在这之前,人们也用一些器皿,大体是贝壳、动物的骨头和头骨,后来就发现了葫芦。也可能用过臼米的石臼——但石臼太厚用起来不方便。
这时人们认识到一条腿的鬲放不稳,人们试着将三个鬲捏在一起,成了一个较大的鬲。当然,最初的鬲,较小,容易炸裂,只能用来煮粥。而且人们在制作泥的器具的时候,发现泥中掺入一些沙子、谷壳、毛发,烧制出的器具更结实、更坚固。人们也发现——泥的器具经晾干后,再用火慢慢地烧——或者是熏。烧制出的器具更结实。这也可能由于一时火堆正忙烤肉到不下来,一个人就把捏成的鬲放在了火的上方——走烟的地方,一时还忘了,过了几天再想起来时,一看居然烧好了。偶然一种烧制器皿的方法诞生了。
人类的祖先一旦有了锅——鬲,饮食变得丰富起来。首先就是煮粥,粥字本来的写法是一个粥字下面是一个鬲字。可见人类已从汉字——或者说甲骨文上记录了饮食的发展史。
粥在古代称之为 “糜” “酉也”等。古人对粥十分偏爱。传说我国自黄帝发明了“烹谷为粥”,四千多年来,粥一直成为了世间第一补物。

二、由粒食到面食是人类饮食的一大飞越。
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经历了五千多年沧桑岁月的,石磨盘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细细密密的蜂窝,还被石磨棒磨出了深深的凹坑,石棒亦是如此,也被磨得半圆半扁。那是岁月的风雨在一个小小的磨盘上留下的印迹。
我们的祖先开始 茹毛饮血,后来就熟食,也是鉴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森林的大火,一次雷雨过后,野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后来由于食物的短缺,人们不得不去寻找,野果和一些谷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最早可能是包谷(因其个大)。被野火烧熟了的包谷,散发着一股浓香,我们的祖先便不由的尝了尝,也就觉得这种食物可以吃——神农尝百草,何尝不是神农尝百谷?
先是粒食,偶然的机会——一些被挤碎了、轧碎的谷粒,在煮食的过程中,熟得快,也好吃。人们 就 开始琢磨:为什么?于是就开始脱皮,就开始了粒食的崭新局面。
人们就开始琢磨,怎样碾?怎样压?石磨盘、石磨棒就应运而生。开始不一定是圆棒,但圆棒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圆棒得到了认可。关键是效率。
在碾轧的过程中,有一些谷粒被轧成了面面。积攒多了需要处理,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面面沾了雨水,成了面团团,或自然又发酵了,偶然的机会,又被某个人拿到火上去烤,就越烤越香,一种新的食品又诞生了…… 时间需要十几年、几十年……
我们的祖先终于完成了从粒食到面食的飞跃。面食也使人们祭祀时的祭品丰富起来。

三、饮食带动一些工具的发明。 从粒食到面食有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人们尝到了面食的好处,就在如何加工出细面上做文章。
用石磨棒和用石磨盘,可以磨得很细,但粗的面与细细的面如何分开?成了一大难题。最初磨出的面堆在一起,由于成了尖尖的堆,就自然形成了溜,粗的面就溜了下来,这样就经过了一次初级的分离。我们到了今天还在采用这种最原始的分离方式:比如轧花椒面,比如擀芝麻盐,比如溜粮食……
分离出来的粗的面,可以重新加工,几经反复,面终于轧得细了。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可以用孔状的东西,把粗面细面分开。比如薄薄的兽皮上偶尔被植物的刺——比如山枣刺——扎出的小孔。比如蜘蛛网也启发了人们。人们索性就用它多扎一些小孔,可能就发明了最初的罗。但这样的罗效率低,供不应求,供不上趟。于是人们又寻找新的材料,想办法作出带小孔 的东西。也许首领发出了号召。人们先是用细草棍儿,编出带孔洞的东西,一试挺好用。但是草编的箩,不耐用,没几天、十几天就坏了……人们又寻找有韧性的东西,也许就找到了竹子,箩的上面,就有了竹字头……也许人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发,用长发可以编出细细的带小孔的东西。但如何将长发固定在一个物体上,才有可能纵横编织。最初可能是一个树枝煨成的一个框,人们发现火烤可以使树枝变软,用松香可以使长发固定在木框上 (当然这个木框要经过磨削加工——变得精细)。
编织的过程中,又有多个发明。比如,骨针、骨胶。 前几年看电视,报道一位石匠用整块石头刻出了石算盘,每个珠都可以拨动。这其中就有许多他发明的特型钢刀、尖嘴钩子等。使用是发明的最初的动机,也是最好的原动力。
人的长发也不太结实,人们又发现了马尾毛,马尾毛既长又结实,终于成为人们编织箩的最佳选择。直到许多年以前,人们还是用马尾毛作箩底。

四、饮食的进步带动了文字的发明。
说起来,文字的起源,主要和陶器的制作有关。最早制作陶器,有些龟裂,人们就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掺入一些头发、谷糠和沙子,在制作中需要加以区别,这就要刻一些记号,以为标记。传来传去,人们都知道了这种刻画的含义,最早的文字也许就这样诞生了。陶器需要拍打,在兽腿上(以兽腿为范)糊一些泥,也许可以命名为糊泥法(盘泥法是后来才出现的)。最初是用柳条,柳条在陶器上留下了印痕,启发了人们,刻画记号。现在最早的文字都出现在陶器上。例如:陶器上刻了记号。红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曾发现有刻着文字符号的陶器。
一种东西的发明是有他的动机的,文字最初的发明可能就是为了使用。使用是发明的最好动机和原动力。

以上是我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一个粗浅的认识,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愿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学者。
  • 5楼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03-30 09:25
原始人类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各种神话和传说的主题。中国也不例外。传说最早的人类或居于洞穴之中,或构木为巢,生食蔬果与鸟兽之肉,饮血茹毛。有燧 人氏出,钻燧取火,教人熟食。这些传说与远古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据考古发现,大约在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远古人类才开始 学会用火。他们以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叶子和枝梗为燃料,把自然火种长期保存下来, 用于烘烤食物、取暖、照明、防寒和抵御野兽侵袭。当时人们只能用锤打砸击等办法制作一些简单的石器,依靠这些工具根本不可能对付肉食猛兽,最多只能猎取鹿一类等草食动物 ,得到的肉食品非常有限。采集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食物主要是朴树子,还有胡桃、楸、栎、榛、蔷薇、鼠李、松、榆等的果实、种子和叶子,以及禾本科、豆科植物的茎和种子。当时只排除双亲与子女、祖父母与子孙发生关系,实行同辈男女相互婚配的群婚,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