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何不同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13:08
  • 提问者网友:無理詩人
  • 2021-01-31 19:46
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何不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1-31 21:19
毫无疑问,《道德经》作为中华元典之一,其广大精微、包罗万象的思想,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句话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的思想,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句话便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从治企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或许堪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端倪和源头。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即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的“损不足而奉有余”。“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绝境。

老子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警戒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因此,老子之所以说 “人道则反之”,实则是在告诉人们应该效仿“天之道”,而不是仅仅在探讨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区别和对立。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观天理而明人事,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使万物共生共荣。天之道虽主损有余以补不足,但损有余的结果却会大大增加被损者的利益,此所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因此,人类社会若要获得健康发展也应该使贫富平均,于人于己都有利。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毛毛
  • 2021-01-31 21:35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人之道”则指当时损人利己、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秩序。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平衡的规律或准则。但他忽略了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规律;事物双方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就是动态的不平衡。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创造条件使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转化,期望的平衡是无法出现的。老子的这种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对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