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伤南浦草,人采北山薇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16:46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12-25 04:54
客伤南浦草,人采北山薇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12-25 06:30
先说“草”。南唐后主李煜《清平乐》词有句:“离恨恰如香草,更行更远还生”。这说明,在古人眼里,离愁别恨至少在“更行更远还生”这一点上与香草相仿佛。这样,他们才褫相祖述地借草咏别。在借草咏别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或许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行卷之作。据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曾以此诗谒顾况而得以在“米贵”的长安由“居不易”到“居易”。可知它是何等富于艺术魅力。全诗八句,前六句咏草,后二句咏别,似乎重在为草传神写照;其实,咏草的笔墨虽多,其作用却只不过是布置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景色殊为迷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兴感、触景伤怀啊!“萋萋满别情”,在作者看来,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离愁别恨。这正是诗中所有咏草的笔墨的最终落点。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咏草而执著于其生生不息的活力,用笔灵动,意境浑成。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更是卓绝千古。这是诗中的例子。词中的例子如宋代韩缜的《凤箫吟》:“锁离愁,连绵天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车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山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裀。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草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不仅通篇写草,而且始终把草当作离恨的象征而进行多侧面的刻画,因而被公认为是咏草的典范,恰如周邦彦的《兰陵王》被公认为是咏柳的典范一样。作品一开始便揭出别离主题:连绵无际的春草锁住了连绵无际的离愁。著一“锁”字,便使本不相干的春草与离愁联系在一起。接着引出不堪离愁折磨的闺中少妇。“暗送”二句笔意相关:既是摹写闺中少妇伤别的情态,也是对春草进行艺术造型——春草沾露欲滴,征轮碾过时露珠纷坠,宛若哀哀泣别。然后又用“远水孤云”渲染草天一色的凄迷景色,而以闺中少妇的登楼望远之态收束上片,点出那连绵不绝的春草乃其眼中所见。这就难怪它会深染离愁了。过片“销魂”二字承上启下,是通篇精神所在。“池塘”以下数句暗用谢灵运名句“池塘生春草”,仍由春草加以生发:当年,别后重逢,携手漫步于芳径,惹得嫩绿的春草微萌妒意。“朱颜”三句通过“朱颜”衰与 “芳意”盛的对比,托出昔欢今哀之感。篇末“遍绿野”三字再度落笔于草。尽管抒情主人公以解脱之语强作宽慰,但绵绵此草,作为离愁的象征却只会无止境地引起她的感伤。通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深得意象熔铸之要领。
以草烘托和写照离愁,滥觞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礌,春草生兮萋萋。”这是借草咏别之祖,上引白诗韩词都曾化用其意。这以后,南朝作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是其嗣响。迄于唐宋,草已被普遍用作伤离恨别的意象。如顾况《赠远》云:“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李冶《送阎二十六赴剡县》云:“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温庭筠《菩萨蛮》云:“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冯延巳《鹊踏枝》云:“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寇准《踏莎行》云:“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林逋《点绛唇》云:“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欧阳修《洞仙歌令》云:“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倚遍栏杆意无尽”。石延年《燕归梁》云:“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秦观《八六子》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朱淑真《......余下全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行卷之作。据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曾以此诗谒顾况而得以在“米贵”的长安由“居不易”到“居易”。可知它是何等富于艺术魅力。全诗八句,前六句咏草,后二句咏别,似乎重在为草传神写照;其实,咏草的笔墨虽多,其作用却只不过是布置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景色殊为迷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兴感、触景伤怀啊!“萋萋满别情”,在作者看来,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离愁别恨。这正是诗中所有咏草的笔墨的最终落点。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咏草而执著于其生生不息的活力,用笔灵动,意境浑成。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更是卓绝千古。这是诗中的例子。词中的例子如宋代韩缜的《凤箫吟》:“锁离愁,连绵天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车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山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裀。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草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不仅通篇写草,而且始终把草当作离恨的象征而进行多侧面的刻画,因而被公认为是咏草的典范,恰如周邦彦的《兰陵王》被公认为是咏柳的典范一样。作品一开始便揭出别离主题:连绵无际的春草锁住了连绵无际的离愁。著一“锁”字,便使本不相干的春草与离愁联系在一起。接着引出不堪离愁折磨的闺中少妇。“暗送”二句笔意相关:既是摹写闺中少妇伤别的情态,也是对春草进行艺术造型——春草沾露欲滴,征轮碾过时露珠纷坠,宛若哀哀泣别。然后又用“远水孤云”渲染草天一色的凄迷景色,而以闺中少妇的登楼望远之态收束上片,点出那连绵不绝的春草乃其眼中所见。这就难怪它会深染离愁了。过片“销魂”二字承上启下,是通篇精神所在。“池塘”以下数句暗用谢灵运名句“池塘生春草”,仍由春草加以生发:当年,别后重逢,携手漫步于芳径,惹得嫩绿的春草微萌妒意。“朱颜”三句通过“朱颜”衰与 “芳意”盛的对比,托出昔欢今哀之感。篇末“遍绿野”三字再度落笔于草。尽管抒情主人公以解脱之语强作宽慰,但绵绵此草,作为离愁的象征却只会无止境地引起她的感伤。通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深得意象熔铸之要领。
以草烘托和写照离愁,滥觞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礌,春草生兮萋萋。”这是借草咏别之祖,上引白诗韩词都曾化用其意。这以后,南朝作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是其嗣响。迄于唐宋,草已被普遍用作伤离恨别的意象。如顾况《赠远》云:“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李冶《送阎二十六赴剡县》云:“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温庭筠《菩萨蛮》云:“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冯延巳《鹊踏枝》云:“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寇准《踏莎行》云:“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林逋《点绛唇》云:“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欧阳修《洞仙歌令》云:“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倚遍栏杆意无尽”。石延年《燕归梁》云:“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秦观《八六子》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朱淑真《......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12-25 07:10
谢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