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明朝诗人高启有几个儿子呢?是不是都被朱元璋杀了?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4 13:04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5-13 18:52
明朝诗人高启有几个儿子呢?是不是都被朱元璋杀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5-13 20:07

高启这位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竟被以腰斩之刑处死,是一个政治事件,由此朱元璋向不愿顺从的士人发出了明确的警告.这一惨剧加速了明初士风的转变.
就是高启,他后期的诗歌已不可能具有《青丘子歌》所表现出的高昂自傲的人格精神,其它一些个性不如高启强烈的文人,更不得不顺从命运的播弄,但他们同样感受着痛苦的人生经验.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苏州这座城市一直耿耿于怀.朱元璋当年打苏州化了大力气,攻下苏州后,下令将江南富民十四万户强制迁到其老家安徽临濠,其中有著名的江南富室顾瑛.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苏州知府期间换了三十次,清朱彝尊考证过,“洪武中,苏守三十人”遭到“左谪”、“坐事去”、“被逮”、“坐赃黥面”、“坐法死”者就有14人.苏州知府在当时朝廷里,真不是什么好缺,洪武初年,朱元璋派陈宁任苏州知府.想到张士诚曾在苏州苦心经营了十一年之久,他一直担心苏州人怀恋张士诚,特意派了个厉害角色做苏州知府.此人就是陈宁,为政苛猛,为人阴险,人称‘陈烙铁’.陈宁很有才气,可对人太严酷,在苏州征赋税,曾经拿烙铁烧老百姓,才有“陈烙铁”的外号,连朱元璋也觉得他做的太过分,一次儿子陈孟麟看不过去,劝了几句,竟然被他活活打死,朱元璋想这家伙比我还狠毒啊,对自己儿子都这样,能指望他对君父忠诚吗?这心思被陈宁知道了,恐惧不已,于是与胡惟庸阴谋造反,最后被太祖诛杀.
高启洪武五年,朱元璋改命魏观做苏州知府.魏观,原来在南京刚刚从国子监祭酒任上致仕,祝允明在《野记》里讲的更详细,朱元璋跟马皇后商量,该派谁去苏州,马皇后建议派魏观去,出宫前连马皇后也见了,还赐酒,皇帝亲自斟了酒,.这一宴会规格算高了,而著名的才子高启当时也在座.
明初高启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宴请魏观方时,他的职务是翰林,朱元璋当时心里就认为他不肯与新朝合作,别扭的很.天下人才他要招揽,做隐士是不允许的.他不知道,在朱元璋心目里,你放着户部侍郎这样的高官不愿意做,已经是该死之人了.其实,即使愿意与新朝合作,小心伺候皇上,也未必有好结果.
高启是聪明人,十六岁就做隐士,不跟官场人物来往,所以觉得这顿酒宴不简单,自己很不舒服,宴罢,他夜宿龙湾,做梦,梦见自己父亲来了,手掌上写一“魏”字,说“此人慎勿与相见.”高启回到苏州后,果然按照梦中父亲的指点,隐居在甫里,从不进城,也不与官场来往.(《七修类稿》则说“又梦一人执其手书一“苏”字,嘱之曰:“尔必见杀于此人.”后凡苏姓者,皆不接见.)
高启魏观学问好,待人平和,苏州老百姓很喜欢他,魏观要改造知府衙门,当时苏州府衙门实在太小,新朝初立,一切就简,到了洪武七年,魏观方就想再择地造新衙门.早先府治设在吴子城,张士诚据苏后,为在子城建造王宫,就将府治迁到胥门内的都水行司.这次重建衙门,一选,选了原来张士诚的旧皇宫原址,也就是今天锦帆路一带,并打算重开锦帆泾.锦帆泾是子城西边的河道,张士诚作过一番治理,因为战争而大部淤塞.为方便古城的水上交通,魏观决定疏浚.这就遭来了蔡本的猜忌.
文武衙门的设置本有规矩,可蔡本不这么想,这明显是要压我一头啊,流言马上传到朱元璋那里,说这个动作不仅是造楼堂馆所,而且是“心有异图”啊,他还检举,高启不肯做皇上的高官,苏州知府造间房子却卖力的很,还写了“上梁文”,其中的话大逆不道,说什么“龙盘虎踞”,这不是要谋反嘛.朱元璋疑心本来就重,就派了个张御史来调查.张御史也是人才,居然化装成一个工匠混进里面,和大家一起做搬运杂活,看来起劲的很.等工程完毕,魏观方很随和的人所以请大家一起喝酒,敬酒一圈,就是这个御史扮演的小工没喝,当时也没在意,果然,当天,高启洋洋洒洒写的《上梁文》,其中真有“虎踞龙蟠”字样.张御史一看,可以了,就回去跟朱元璋报告,检举魏观在苏州伙同高启,“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是在为张士诚招魂.朱元璋不由动了杀心.
高启一个文坛领袖,一个开国元老,一腰斩,一砍头.现在看,张御史也是乖巧人,不但手段了得,是后来锦衣卫特务的前辈,而且知道朱元璋的心思,葬送了两人性命.高启的这个梦谶终于实现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九岁.后人评价,魏观是陪高启送葬,因为朱元璋对高启早就动了杀机.一种公认的说法是文字狱,因为他写了《题宫女图》一首得罪朱元璋,诗云: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梦有谁来?高启临刑,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的绝命诗.
高启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