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出家人安居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0:59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1-02 10:21
出家人安居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1-02 11:11
问题一:和尚安居是什么意思 安居也叫结夏,俗称 结夏安居。
指阴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也有说七月十四的),这三个月,天热雨季,生命繁殖很快,为了避免行走时,踩到地上的虫子,出家人在一定范围内,不远行,在一起学习。
结夏有一定范围,不出去即可。除非:1,父母事,2,三宝事,3,师长事,才可以离开结界。问题二:出家人(尼姑)的日常生活规律? 在虔诚地将毕生奉献给藏传佛教信仰的信徒中,不仅有那些强悍的男性,还有一些纯洁温柔的女性。她们被称作尼姑。她们远离尘世,在门闩紧闭的尼庵(尼姑寺)中苦读经文、虔诚祈祷、恪守戒律、自我磨难,努力以一颗圣洁之心,去叩响她们理想中的“超然世界”之门……
在西藏,有很多寺庙,其中喇嘛庙居多,尼姑庵较少。但也有一些挺有名的,如在拉萨就有米米钦热寺(遗址)、嘎丽寺、朗古寺、仓宫寺和阿乃昌库寺等尼姑庵。.改革前,西藏的尼姑庵常常是人满为患,近年来不但有许多旧日的尼姑重返尼姑庵,而且还有一些年轻姑娘和少妇进庵削发为尼。
在尼姑庵修行的尼姑,有的来自贵族或富商之家,有的来自破落的名门,有的来自平民百姓之家。一个女孩到尼姑庵修行,首先要找一位老尼当规范师,负责对她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再请著名的活佛替她剃度,活佛祈祷念经后,剪去小女孩头上最后一绺发丝,表明她六根清净,无牵无挂。
阿琼南宗三丹培林的每位尼姑从出离家门,独身修道,加入教团组织,居住寺院,开始她们新的生活-宗教生活,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每位出家入寺或受持“三归”,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者,必须身体健康,笃信宗教,坚守戒律,一心学经,方可入寺。
剃度入寺
剃发,是佛教徒出家接受戒律的一种规定。阿琼南宗三丹琼培林的每位尼姑出家入寺前,一般要在寺院找一位道行高,学问好,在寺内有一定声望,已入殿课诵,即正式纳入寺院组织的尼姑,作自己的“依止师”,这位“依止师”也须得寺院同意后,方可收其为弟子,然后由“依止师”在其佛堂内为新的弟子举行剃度仪式。为新弟子剃除头顶发辫,供于佛祖释迦牟尼像前,穿法衣,赐法名,授沙弥尼戒,成为沙弥尼。
做尼姑需考试
藏传佛教各大寺院为了控制、管制、管理僧尼而设有一种入殿仪制。在阿琼南宗尼姑寺,剃度入寺的尼姑首先要经过“依止师”逐字逐句,手把手地教授该教派所修习的各种教理教法,特别是要掌握、谙熟“日常课诵”的基本内容,通过试经的考试,合格者方可吸纳为该教团组织或这个寺院的正式尼姑,并有资格参加寺院举行的各种法事仪轨。
初入殿要交钱、请吃饭
一般每位新入寺的尼姑第一次入殿(进入大经堂)参加“日常课诵”时,要献哈达,以个人的力所能及给寺院赠送茶叶等礼品,或5至10元钱。这位尼姑要磕头礼佛三至七次,便可列入“日常课诵”之席。从此隶属于这个寺院,取得该寺尼姑的资格。这套入殿仪制程序,在藏传佛教各个寺院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简有繁。
旧时尼姑庵,新来的女尼还要请全庵尼姑吃喝,宴请一天的可以得到“顷则”的名分,宴请两天的可以得到齐泽古雪的名份,取得这两种名份的尼姑,可以不参加集体念经,免除一切劳役。除请吃喝外,视家境情况,新来的尼姑还要给尼庵或送陶壶、或送青稞、或送酥油、或送卡垫等供奉。
如果规范不识字,新来的尼姑还要请一位经师,教她读经。先学藏文,然后学“噶洛玛”经(文殊颂),再学“卓玛堆巴”经(度姆颂)。此外,还要读“喇嘛曲巴”、“莫龙朗吉”、“乔瓦久珠”和“卓玛朗当玛尼”等佛经著作。
7岁至20岁的尼姑要受沙弥戒
7岁至20岁的尼姑要受沙弥戒。受戒仪式由一位活佛主持,同时要有4名“格龙”(比丘喇嘛)当助手。受戒地点一般在寺院,也可以在活佛的驻锡地。主持仪式的活佛根据每个受戒尼姑的生辰八字,算定受戒日期。参加受戒的尼姑在受戒之前将酥油、糌粑、面粉等食品送到受戒地点。受戒地点(经堂)布置得既庄严又神秘,正面悬挂释迦牟尼像,两边是受戒尼姑的本尊像。活佛登上法坛,四......余下全文>>问题三:僧人为何“结夏安居”?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度。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开始。元代以来,安居仪式都在安居开始前一天举办,由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近代安居仪式大多订在四月十五日当天举行,先行「受筹法」,其程序为:一、洒扫敷座;二、晨斋预白;三、鸣钟集僧;四、入堂恭摄;五、受筹羯磨;六、行筹白数。受筹法圆满后,第二天为安居正式开始(四月十六日),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受筹法一样,要洒扫敷座、鸣钟集僧、行筹白数等,然后大众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别屋,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说毕返回大殿,等所有僧众作法圆满,共同礼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开始。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迁移,否则犯戒。即:一、起火燃烧;二、毒蛇骚扰;三、水淹;四、国土不准处;五、盗贼;六、眷属骚扰处;七、有女难处等。 查看原帖>>问题四:佛教僧人为什么要结夏安居 印度的夏天是雨季,几乎每天都会下雨,僧团托钵相当不方便。所以,在这三个月中,出家人不出去托钵,可以接受居士们的供养。除这三个月之外,弟子们平常都在各地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在每年夏安居的时候回来,亲近世尊,接受再教育,进行集训。
因此,佛法夏安居的这三个月是属於再教育,把各地弘法利生的同学召集回来,使他们每年都有机会亲近老师,提升境界。问题五:僧人安居每个国家是否时间一样 安居也叫结夏,俗称 结夏安居。
指阴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也有说七月十四的),这三个月,天热雨季,生命繁殖很快,为了避免行走时,踩到地上的虫子,出家人在一定范围内,不远行,在一起学习。
结夏有一定范围,不出去即可。除非:1,父母事,2,三宝事,3,师长事,才可以离开结界。问题六:佛教中出家人为何要闭关?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如果环境许可,确实需要,也可为期一年、三年,乃至六年、九年、数十年。但并不一定是单独地个人修持。例如:释迦时代的结夏安居,中国禅林的冬、夏两季禅期,是集合许多人共同修行的。天台宗祖师们编撰的忏法、仪轨,都是集合六、七人或数十人共同结坛而修的。在佛世时的结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是个别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闭关。
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可见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否则,闭上三、五年,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来的誓愿。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佛教中,有一种名为“闭生死关”最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发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
现在的丛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闭关修行,一般闭关的人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数月,也有数年的。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关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关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盯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所以在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药等事,称为“护关”。
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维那师举香赞,接着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大悲咒》三遍,《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唱观音赞“菩萨号圆通”,关主(闭关的人)行十方礼,感谢大众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萨加持。接着,唱“观音菩萨妙难酬”八句偈,大众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每人拿一枝香,送“关主”到关房前。在关房前预设香桌,方丈和尚、关主拈香,接着敲引磬三阵,方丈说法,说明闭关的重要意义,劝关主能珍惜这殊胜的因缘,在关中努力修行。说法后,和尚说“请”,关主进门时,回首礼谢大众,三拜关门,大众回大殿念回向偈。
关主闭关结束时,寺院也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来祝贺,并且有很多信徒来供养关主。首先由客堂挂“启关牌”通知大众,大众在听到午梆后齐集大殿,唱香赞,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接着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四句偈。大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到关房前,悦众敲引磬三阵,方丈和尚说法,说毕,和尚用“如意”一击关锁,喊“开”,关主出关后,随方丈到大殿念回向谒,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后,关主必须在大殿中礼谢大众。
闭关修行能够放下杂务,杜绝外缘,是专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一者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问题七:安居乐道是什么意思 词语:安居乐道
解释:安居乐道
反义词:无妄之灾(注释: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一、安居
安居: 安稳地生活;定居。
梵语 va^rs!ika 或 vars!a,巴利语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
二、乐道
详细解释
(1)乐于称道;喜欢谈论。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 尧 舜 之道与?” 唐 韩愈 《送杨支使序》:“夫乐道人之善,以勤其归者,乃吾之心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九:“﹝旧写实主义﹞偏重于人生黑暗面的描写,而对于特殊情形的丑恶,尤为乐道。”
(2)喜好圣贤之道。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 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 孔子 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宋 韩维 《送孔先生还山》诗:“先生乐道者,於世淡无欲。”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你顺从天子的时候,便可以有寿,有富,有康宁,有乐道的余暇。”
(3)喜欢修道。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独 放 与母俱隐 终南 豹林谷 之 东明峯 ,结草为庐,仅庇风雨……母亦乐道,薄滋味,善辟谷。”《四游记·灵耀大闹琼花会》:“却说 华光 杀退 邓化 ,走下中界,望见前面有一名山,原来是 朝真山 洪玉寺 ,寺内乃是 火炎王光佛 ,在那里修行乐道。”问题八:出家人怎么过年? 解夏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禅刹挂褡,谓之结夏。」--------三个月的安居生活,僧人度过夏季的溽热,当秋风送爽,正是结夏圆满的来临。圆满日称为「解夏」,又称「自恣日」、「佛欢喜日」。这一天,所有参加结夏的僧人云集法堂,分享自己结夏期间的修学心得,同时自己举出须检讨改进之处,也请求同修者提出见、闻、疑等建议,故曰「自恣日」。经过真诚的发露,众僧烦恼涤除、身心清净,佛陀自然欢喜。每位僧人的戒腊又称夏腊,因结夏解夏而增长了一岁,所以这一天也是出家人的过年欢喜日。问题九:汉传佛教中的“戒腊”是什么意思? 汉传佛教中的“戒腊”:又称作戒腊、法腊、夏腊、坐腊。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
据释氏要览卷下载,比丘以夏安居之最后一日(七月十五日)为受腊日,自此而有法岁,十六日则为新岁岁首。僧侣之长幼顺序即依戒腊之多寡而定;受戒年数未久者,则称浅腊。
另有一说,谓法腊乃指剃度以后之年数,戒腊为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
又依戒腊记载僧席次序之木牌,称戒腊牌。
禅家于入寮之终有寮元茶礼,若人数众多时,即依戒腊从上位次第请众寮点川,此称戒腊茶。
又僧侣之生年及戒腊,合称为年戒。问题十:供养南传出家人袈裟的是什么时候最佳 雨安居结束的时候,僧众最为清净,这时候会有功德衣的供养活动。今年帕奥禅林的功德衣是10月11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