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000字以内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20:45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3-03 15:1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000字以内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平生事
  • 2021-03-03 16:31
望采纳,谢谢~还有一半你待会儿追问,我再发,超字数了。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2011-01-09 17:15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3楼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回答者: 122.15***8.* 2009-11-22 13:34
  检举?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回答者: 我叫天使cc - 一级? 2009-11-26 20:04
  检举?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011-01-09 17:15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5楼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2011-01-09 17:15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6楼
  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野慌
  • 2021-03-03 17:26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下面继续...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