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括号十括号成语故事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1 08:42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01-30 13:30
一括号十括号成语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1-30 13:51
一目十行
解释: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能在很快的时间内,阅读完相关的内容。
出处:《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或宋·刘克庄《杂纪六言五首》:“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成语故事:
一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语句流畅,辞采华美。父亲称 赞他说:“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
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 分渊博。他尤其喜欢诗辞歌赋,下笔就能写出一篇,而且写得很精彩。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 独立处理事务。后来萧纲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二
中国古典名著在《三国演义》第60回关于速读的描写就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速读高手张松典故:“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写道:杨修向张松吹嘘曹操的才华,命人从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称是曹操仿孙子13篇而作。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杨修不信。张松立刻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后人有诗称赞张松说:“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其貌不扬的张松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速读本领已经让恃才放旷的杨修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足见其厉害。
三
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 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解释: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能在很快的时间内,阅读完相关的内容。
出处:《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或宋·刘克庄《杂纪六言五首》:“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成语故事:
一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语句流畅,辞采华美。父亲称 赞他说:“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
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 分渊博。他尤其喜欢诗辞歌赋,下笔就能写出一篇,而且写得很精彩。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 独立处理事务。后来萧纲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二
中国古典名著在《三国演义》第60回关于速读的描写就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速读高手张松典故:“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写道:杨修向张松吹嘘曹操的才华,命人从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称是曹操仿孙子13篇而作。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杨修不信。张松立刻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后人有诗称赞张松说:“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其貌不扬的张松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速读本领已经让恃才放旷的杨修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足见其厉害。
三
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 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