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论述魏晋南北朝中正制度的变迁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6 05:19
  • 提问者网友:孤山下
  • 2021-11-15 11:39
论述魏晋南北朝中正制度的变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11-15 11:52
九品中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制度,在中国文官立法史上,还没有哪一法象九品中正制一样,从它产生之日起,就遭到当代和后来人如此激烈的批判,其可谓是抵御文字车载斗量,而赞誉之音却稀落无几。
刘毅对此就有精到的论述,他详细的列举了九品重症的三难八损——
三难是:人物难知,爱憎难防,情伪难明。
八损是:1 门阀之弊。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 州都之弊:“重其任而轻其人”,难以一人之身了一州之事;
3 舍德之弊:“才德优劣易地,伦辈首尾倒错”;
4 中正官之弊:中正“纵横任意,无所顾惮”,又无任何法纪制约;
5 超越实际之弊:“任己则有不识之弊,听受则有彼此之偏”;品评人才面犹不识,形成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既非乡议又非考课,不伦不类;
6 虚饰声名之弊:“抑功实而隆虚名,长浮华而废考绩”;
7 品评不实之弊:“以品取人,非才能之所长”;
8 私欲之弊:中正所评“清浊同流,以植其私。”
所以有“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这样的说法
九品中正获得这样的评价,我们来大概了解一下九品中正的制度情况:
首先,九品中正的确立时间。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便命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选举人才的九品中正制自此确立。它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被废除,其执行时间与魏晋南北朝相始终。其办法是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基本上均由当地豪门世族充任,职责是“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九品中正制的组成。
《文献通考》记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是以吏部不能定审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失及法弊也”。铨选办法就是 “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是机构设置为四个层次,即郡小中正、州大中正、中央司徒、司徒上为吏部尚书。
二是九等品评等第,九品按上中下、其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一共九等。
三是以品授官。
传统的观点认为,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这个观点不完全。关于这点, 我们从它的执行程序上一目了然。
九品中正制的执行程序,包括四个步骤:
1 郡评。 包括访问与清定两环节。访问就是探访郡人的品状与行状。清定是在访问基础上,依据世状品三者正式决定乡品。世,就是门第,这是首要条件。状是论才,品是论行。
2 是州议。 《晋书•刘毅传》中有这么一段话:“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不谓一人之身,了一州之才,一人不审便坐之”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一州管数郡, 对各郡情况并非了如指掌,时常涂于虚名。
3 是司徒审。
4 是尚书决。
职权的划分是:中正只能品评人才,不能任用;司徒有审议权,但无授予权;用人授予权唯在礼部尚书。
这样,九品官人法在具体执行过程自然形成两个系列:一是州郡中正与司徒说构成的品评体系,另一是尚书省的授予体系。
李重也说了“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诚非经国不刊之法也”。
在东晋末年,九品制的弊端逐渐体现。主要是:
1 是重门阀家世, 轻才德实践。中正考评虽然包括品状世三个方面,但后来并“不考人才行业”而只是“空辩氏姓高下”。在门阀制的大趋势下,九品制倾向歧途出现了“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的情况。寒门庶人,则无存进之路。

2 势族把持选举,选举唯亲的合法化。
3 人人望品、官风败坏。 当时的一品高不可攀,得二品犹如一登龙门。上品便成为宦门大族争夺的焦点,人人望品成了一种风尚,为了夺得高品不择手段,请托交行不以为耻,伪造家谱心安理得。例如琅琊王氏是北方望族,平民王泰便向撰写百家姓的贾希镜纳贿,以得冒入琅琊谱,自己不惜背叛自己的先祖。名门子弟对仆射以上的显职死死追求,对地方官颇多不屑一顾。

那么是不是九品中正制一无是处呢?

九品中正制按本来的说法来说,兼看门第、才具,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因为东汉豪族世代相传人才辈出的不少,并且东汉后期举孝廉实际上是二者兼具了。但合法的订立成制度,因为权力支配的关系,肯定会走形,大大的走形。
另外,九品中正制之产生其原因有汉末丧乱,士人流离,背井离乡,导致汉代的地方独立性颇高的乡评无以为继。因为各地的组织都解体了,人都不在一处了,无法品题起。所以由国家指定人来评,算是权力介入选举。总之,权力介入什么,什么就变质。在这种制度下,人物的品评完全是由中正官“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凭主观决定的,必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必然“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出身和门第比才能和学识更重要、更具决定意义。因此,“九品中正制”从它施行之日起,就不断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指责和抨击,但由于豪门世族的存在,这种制度仍然延续了近四百年的时间。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