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尴尬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14:43
- 提问者网友:十年饮冰
- 2021-03-09 18:05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尴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3-09 18:17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尴尬:
让更多‘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变成‘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出路,即是给中国制造注入创造的品性。中国制造严重缺乏创造性。用一个比喻来比方,中国制造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的本能+简单培训+劳动”基础上的制造,技术含量低,很少具有创造发明的因素。而在相关的基础研究投入、制造业科技投入方面,中国的投入不到发达国家的1/3。这就是现行中国制造的基本定位。是的,中国制造如果不注入创造的品质,注定只能停留在“当牛做马”层面上蹉跎岁月。
就目前来说,从国家到城市,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着两大误区,一个是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误区,一个是处理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误区。整个国家,存在着“去制造业化”的倾向。
十二五以来,有一个倾向,就是各地争相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作为未来破局之道,而忽视了“中国制造”,甚至,很多地方将传统产业,作为落后产能。各地兴起腾笼换鸟之风,必欲除之而后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占比只有10%,尽管潜力巨大,但是,从潜力到现实,尚且是未知数。现在出现的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各地对于新兴产业蜂拥而上,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全球有46个国家将其作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柱,而国内几乎所有的省市,也都将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此,很容易导致新兴产业的同质化。
事实上,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 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手中。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十年以上。在高端产业领域和主流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对于更广大的内陆地区而言,未来最严峻的任务,可能并非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与突围。作为一个强大但是却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国内民众庞大的内需,仍然需要通过传统产业来满足,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并非制造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由于贫富分化严重,权贵和富豪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流行,中国以穷国之资,竟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而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是“中端消费“严重匮乏。
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绝对不是救世主,切不可寄托太多期望。欲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似一种投机主义。中国更需重视“中国制造”。否则,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有两线作战的巨大隐忧。
在二产和三产之间,中国仍然需要坚守制造业,在二十年内,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国策。
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北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各地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难以为全国仿效。
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市场。如在金融行业,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是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既然能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中国如能造出好片的马桶盖,不就可以扩张无限广阔的市场?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让更多‘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变成‘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出路,即是给中国制造注入创造的品性。中国制造严重缺乏创造性。用一个比喻来比方,中国制造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的本能+简单培训+劳动”基础上的制造,技术含量低,很少具有创造发明的因素。而在相关的基础研究投入、制造业科技投入方面,中国的投入不到发达国家的1/3。这就是现行中国制造的基本定位。是的,中国制造如果不注入创造的品质,注定只能停留在“当牛做马”层面上蹉跎岁月。
就目前来说,从国家到城市,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着两大误区,一个是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误区,一个是处理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误区。整个国家,存在着“去制造业化”的倾向。
十二五以来,有一个倾向,就是各地争相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作为未来破局之道,而忽视了“中国制造”,甚至,很多地方将传统产业,作为落后产能。各地兴起腾笼换鸟之风,必欲除之而后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占比只有10%,尽管潜力巨大,但是,从潜力到现实,尚且是未知数。现在出现的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各地对于新兴产业蜂拥而上,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全球有46个国家将其作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柱,而国内几乎所有的省市,也都将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此,很容易导致新兴产业的同质化。
事实上,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 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手中。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十年以上。在高端产业领域和主流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对于更广大的内陆地区而言,未来最严峻的任务,可能并非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与突围。作为一个强大但是却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国内民众庞大的内需,仍然需要通过传统产业来满足,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并非制造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由于贫富分化严重,权贵和富豪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流行,中国以穷国之资,竟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而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是“中端消费“严重匮乏。
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绝对不是救世主,切不可寄托太多期望。欲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似一种投机主义。中国更需重视“中国制造”。否则,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有两线作战的巨大隐忧。
在二产和三产之间,中国仍然需要坚守制造业,在二十年内,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国策。
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北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各地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难以为全国仿效。
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市场。如在金融行业,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是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既然能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中国如能造出好片的马桶盖,不就可以扩张无限广阔的市场?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3-09 18:50
中国制造越来越强.中国智造也越来越得到发展.中国创造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上.保持发展定力,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好.对于广大草根则有一句戏言:国家无比强盛,人民为所欲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