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还有必要吗?写200字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11:53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4-04 03:03
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还有必要吗?写200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4-04 04:05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他的“克己复礼”思想,要求与人相处时,言行举止要合乎伦理道德和社会的各种规范,并以“礼”为标准,从而实现人际和谐。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汲取“克己复礼”思想的精华,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 “克己复礼”的内涵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颜渊问孔子如何是仁?子曰:“约束、克制自己,使自己在言语行动上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都这么做了,天下人就会归附到仁德那里去了,这样做全靠自己,还能凭靠别人吗?”
“克己复礼”的中心是归仁,“仁”既是《论语》的中心思想,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必备的特征之一。怎么做到“仁”呢?孔子认为先要克己,“为仁由己”;后要复礼,以社会的礼制来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仁”。孔子指出了具体的做法,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听,不符合礼制的事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做。
1.“克己”的内涵
对于“克己”的认识,各有不同,朱熹在《四书章句》中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朱圣人将可“克”释为胜;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将“克”释为“能”,将“克己复礼”中的“己复礼”释为“自我复礼”。现代人普遍认为“克己”是对人性压制与束缚,是以群体的礼压抑个体的自由,是个体的意志对公众意志的服从,这是对“克己”的误读。这种解读的根源在于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与“论语”的本意是有所不同的。论语中“克己”更多的是指对自己的约束,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作为约束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克”是约束的意思。
那么“己”是指个人?抑或是自我?还是个人不合理的利益和欲望?近现代以来,对于自我的研究越发精细,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自我”分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儒学中的“己”也涵盖了这三个部分,本能的自我,如“克己”“修己”“正己”等之中的“己”;自然的中性的自我,如“无友不如己者”“人人有贵于己者”等;道德的自我,如“得己”“立己”“在诸己”“求诸己”等。显然,“克己复礼”中的“己”不是“自我”和“超我”,而是本我中非理性的成分,即不正当的私利和过度的欲望。
综合来看,“克己”指的是约束、克制自我本身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和过度的私欲。那么如何约束自己?其标准又是什么?在儒家看来,就是“礼”。
2.“复礼”的内涵
既然“礼”作为约束自己视、听、言、行的标准,那么“礼”究竟指的什么礼?“克己复礼”中的“礼”是众多研究争议焦点之一,特别是近代中国,许多思想界大家,如李泽厚、任继愈、杨荣国、匡亚明、蔡尚思等,将孔子讲的“复礼”理解为“恢复周礼”。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克己复礼”属于修身养性的道德伦理的范畴内,应从“修身之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而“复”不是所谓的返回、恢复之意,而是“实践”和“履行”的意思;“礼”是君之礼、臣之礼、父子之礼、关于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礼等,是用来体现“仁”的精神,形成秩序、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的行为规范。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孔子说的“礼”是在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人民困苦不堪的现状的一种思考,相较他心目中社会安定、有序的西周社会,不得不说周礼确实是令人向往的。但用社会发展的眼光,“礼”既包含了“周礼”的成分,也包含在那个动荡时代求得社会的安宁稳定、秩序、和谐所必需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成分。今天看来,“克己复礼”中“礼”的现实意义更像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为规范。
3.“仁”的内涵
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仁”是一个总的道德范畴,其他的道德规范都可以视为仁的不同方面的要求。“仁”的核心是爱人,人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爱己而爱人,推己及人。在“克己复礼为仁”中,“仁”是“克己复礼”的目的,是最终归宿,离开了“仁”的指引,“克己复礼”将变得随意和盲目。而“仁”不仅仅是“仁人”,还会使整个社会回归到有序、朴实;不仅每个人到达“仁”的道德境界,也是人际和谐,世道清明的社会现状。
孔子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由于“仁”是观念的和精神的,是不可见的,而其表现形式“礼”却是生动、具体的,缺“仁”则不“礼”,不“礼”亦非“仁”。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得以化解,减少摩擦和冲突,社会等级秩序才能得以维持,“仁”才能得以实现。
一 “克己复礼”的内涵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颜渊问孔子如何是仁?子曰:“约束、克制自己,使自己在言语行动上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都这么做了,天下人就会归附到仁德那里去了,这样做全靠自己,还能凭靠别人吗?”
“克己复礼”的中心是归仁,“仁”既是《论语》的中心思想,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必备的特征之一。怎么做到“仁”呢?孔子认为先要克己,“为仁由己”;后要复礼,以社会的礼制来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仁”。孔子指出了具体的做法,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听,不符合礼制的事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做。
1.“克己”的内涵
对于“克己”的认识,各有不同,朱熹在《四书章句》中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朱圣人将可“克”释为胜;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将“克”释为“能”,将“克己复礼”中的“己复礼”释为“自我复礼”。现代人普遍认为“克己”是对人性压制与束缚,是以群体的礼压抑个体的自由,是个体的意志对公众意志的服从,这是对“克己”的误读。这种解读的根源在于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与“论语”的本意是有所不同的。论语中“克己”更多的是指对自己的约束,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作为约束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克”是约束的意思。
那么“己”是指个人?抑或是自我?还是个人不合理的利益和欲望?近现代以来,对于自我的研究越发精细,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自我”分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儒学中的“己”也涵盖了这三个部分,本能的自我,如“克己”“修己”“正己”等之中的“己”;自然的中性的自我,如“无友不如己者”“人人有贵于己者”等;道德的自我,如“得己”“立己”“在诸己”“求诸己”等。显然,“克己复礼”中的“己”不是“自我”和“超我”,而是本我中非理性的成分,即不正当的私利和过度的欲望。
综合来看,“克己”指的是约束、克制自我本身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和过度的私欲。那么如何约束自己?其标准又是什么?在儒家看来,就是“礼”。
2.“复礼”的内涵
既然“礼”作为约束自己视、听、言、行的标准,那么“礼”究竟指的什么礼?“克己复礼”中的“礼”是众多研究争议焦点之一,特别是近代中国,许多思想界大家,如李泽厚、任继愈、杨荣国、匡亚明、蔡尚思等,将孔子讲的“复礼”理解为“恢复周礼”。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克己复礼”属于修身养性的道德伦理的范畴内,应从“修身之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而“复”不是所谓的返回、恢复之意,而是“实践”和“履行”的意思;“礼”是君之礼、臣之礼、父子之礼、关于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礼等,是用来体现“仁”的精神,形成秩序、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的行为规范。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孔子说的“礼”是在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人民困苦不堪的现状的一种思考,相较他心目中社会安定、有序的西周社会,不得不说周礼确实是令人向往的。但用社会发展的眼光,“礼”既包含了“周礼”的成分,也包含在那个动荡时代求得社会的安宁稳定、秩序、和谐所必需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成分。今天看来,“克己复礼”中“礼”的现实意义更像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为规范。
3.“仁”的内涵
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仁”是一个总的道德范畴,其他的道德规范都可以视为仁的不同方面的要求。“仁”的核心是爱人,人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爱己而爱人,推己及人。在“克己复礼为仁”中,“仁”是“克己复礼”的目的,是最终归宿,离开了“仁”的指引,“克己复礼”将变得随意和盲目。而“仁”不仅仅是“仁人”,还会使整个社会回归到有序、朴实;不仅每个人到达“仁”的道德境界,也是人际和谐,世道清明的社会现状。
孔子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由于“仁”是观念的和精神的,是不可见的,而其表现形式“礼”却是生动、具体的,缺“仁”则不“礼”,不“礼”亦非“仁”。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得以化解,减少摩擦和冲突,社会等级秩序才能得以维持,“仁”才能得以实现。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4-04 05:01
春秋时代的礼,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从周朝建立开始施行的,就是符合周朝建立时期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数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几百年前的落后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所以人民内部开始希望变革。
而孔子在看到生产关系改革所带来的乱象后,就希望大家能克制进步与发展的想法,让所有国家,继续依照周朝建立时期的生产关系来运行,不要改变。
克己复礼是一种压抑进步与发展,让一切规则永远不变的想法,这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从未停止,一切都在变化。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数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几百年前的落后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所以人民内部开始希望变革。
而孔子在看到生产关系改革所带来的乱象后,就希望大家能克制进步与发展的想法,让所有国家,继续依照周朝建立时期的生产关系来运行,不要改变。
克己复礼是一种压抑进步与发展,让一切规则永远不变的想法,这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从未停止,一切都在变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