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陋室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案:6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3 02:40
  • 提问者网友:niaiwoma
  • 2021-11-12 11:55
陋室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大漠
  • 2021-11-12 12:43
《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颂扬“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1-11-12 16:19
采用了1类比:引出下文内容 引用:总结全文
2《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颂扬“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同意吗?
  • 2楼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11-12 16:00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运用比兴手法 类比手法 目的是引出陋室 点明主旨 意在说明陋室并不陋,重要的是有德馨
  • 3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11-12 15:20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喻,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 4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11-12 14:02
陋室铭》全文只有81个字,但是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借以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与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并且巧妙地运用修辞有很大关系。下面就谈谈该文的修辞和写作手法。
1、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来源:百度)
作者意在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是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是比兴的手法,有构思新颖,文意通达的好处,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2、 拟人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渲染出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3、 类比
类比是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是一种同类比较的方法。所谓“类比”就是“类推”“比较”的意思。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换言之,即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利用揭示甲事物的某些属性来推理说明乙事物的属性的论证方法。表现在逻辑思维上,它是利用类比推理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式。(来源:百度)

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拿“陋室”比古代贤人的居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 典故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来源:百度)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句出处:《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 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并列在一起,以表现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法,它是骈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来源:百度)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5楼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11-12 13:55
《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颂扬“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采用了1类比:引出下文内容 引用:总结全文
2《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颂扬“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同意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