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有人说,结尾一句话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
2.这篇文章虽短小,却能尺水兴波,悬念不断。试说说文中都有哪些悬念?
3.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实际上是当时“魏晋风度”的一种体现。联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1)郗超死了,家人禀告他的父亲郗惜。郗公听后并没有悲伤,只是说出殡那天告诉他。出殡那天,郗公痛苦欲绝。(伤逝·十二)
2)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客人问起也是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 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友人语巨伯曰(语)
2)子可去(去)
3)宁以我身代友人命(以)
4)遂班军而还(遂)
《祭妹文》
手足之情令人感动,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祭妹文》,下面两段文字就出自这篇文章。请概括语段叙述的事件并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