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收集五位现代诗人

答案:3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8 03:25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03-17 16:30
收集五位现代诗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3-17 17:11
(中国)艾青、臧克家、何其芳、舒婷、顾城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3-17 19:21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主要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早期诗篇的特点: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多是情诗和愁诗,多抒写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厌弃情绪,大部分作品诗形整饬,注重音乐性。第二部诗集《望舒草》,表现了作者诗艺的趋于成熟。《望舒草》确立了以散文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诗体,在这部诗集中,情绪的节 奏已完全代替了字句的节 奏,其律动表现于诗中现代人的情绪的自由而又有法度的跃动上。戴望舒的诗大多是象征和浪漫抒情相结合而非单一的象征,因而仍是至情的而非主知的。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狱中题壁》表达了诗人“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中对于阳光与清风的向往,诗的用语也洗净了前期的铅华而归于朴素质实。《我用残损的手掌》则表现了诗人对“永恒的中国”的讴歌。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戴望舒从现代主义向着现实主义的皈依。 以下是荣老师课件内容: 【《雨巷》的写作背景与此诗的真实所指】 发表《雨巷》的1928年,新文学的中心已开始从北京移往上海,亚洲最大的都会上海五光十色的现代风景已经引起一批年轻作家的关注,一列由刘呐鸥、施蛰存、戴望舒等人设计的《无轨列车...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主要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早期诗篇的特点: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多是情诗和愁诗,多抒写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厌弃情绪,大部分作品诗形整饬,注重音乐性。第二部诗集《望舒草》,表现了作者诗艺的趋于成熟。《望舒草》确立了以散文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诗体,在这部诗集中,情绪的节 奏已完全代替了字句的节 奏,其律动表现于诗中现代人的情绪的自由而又有法度的跃动上。戴望舒的诗大多是象征和浪漫抒情相结合而非单一的象征,因而仍是至情的而非主知的。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狱中题壁》表达了诗人“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中对于阳光与清风的向往,诗的用语也洗净了前期的铅华而归于朴素质实。《我用残损的手掌》则表现了诗人对“永恒的中国”的讴歌。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戴望舒从现代主义向着现实主义的皈依。 以下是荣老师课件内容: 【《雨巷》的写作背景与此诗的真实所指】 发表《雨巷》的1928年,新文学的中心已开始从北京移往上海,亚洲最大的都会上海五光十色的现代风景已经引起一批年轻作家的关注,一列由刘呐鸥、施蛰存、戴望舒等人设计的《无轨列车》,正满载着现代城市生活奢华、浮泛的感觉,从水沫书店开出,让人们观看那些时代旅客对速度、金钱、欲望等“都市风景线”的沉溺。然而,在自己的诗中,戴望舒却像莎士比亚在英雄主义的文艺复兴时代,让哈姆莱特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沉思迟疑一样,他也在不夜的都市另辟出一条下着濛濛小雨的巷陌,供忧郁的都市青年哀怨彷徨。《雨巷》在结构上始于寻找,继而进入记忆与幻觉,最终复归惆怅。但结尾不是开头一节的简单重复,不仅是一种诗歌技巧上的照应,幻觉中与芬芳忧郁的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相逢”,暗示着寻求永远无法与愿望重合的意识,因而雨巷最终变成了一个象征,并变得更加深不可测。诗人为什么把人们带入这样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语言世界,为什么希望相逢的是一个有着古典色彩却又有现代迷惘的丁香姑娘,同时又把这种相逢写成了一个飘忽的梦?这是不是体现了诗人与现代的紧张关系? 【个人记忆与梦幻的写作】 像大多数抒情诗人那样,戴望舒面对的是个人记忆与梦幻。因为是“个人的”,所以他的诗既不追求意象派诗歌的具体性,也不通向现代主义的非个人化;因为是“记忆”与“梦”,不是面对一个行动着的现实世界,所以“空洞”,多是感觉和想象而没有现实的“内容”。但是我们能否向想象的语言世界要求生活世界的具体内容,能否向寻找微妙的情绪感觉和朦胧神秘气氛的象征主义索要哲理和玄学的意趣?我们该如何对记忆与梦想两者纠缠迎拒下灵魂的挣扎保持必要的理解与同情? 的确,戴望舒是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而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境界不大,诗魂柔弱,但历史地看,戴望舒的诗通过返回个人记忆和梦想的方式推进了现代汉语诗歌对现代“诗质”的探求。就近来看,如前所说,他不再像李金发那样移植西方诗歌,而是用中国的抒情传统嫁接了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从而沟通了象征主义诗歌与现实中国经验和古典情调隔着一层的状态。就远一点看,经由个人记忆、梦想的“返回”和象征技巧的运用,更新了新诗的“自我”形象,使之少了许多五四诗歌的浮泛色彩,有了更多的血肉感和真切感。 【通过“返回”来抵达“现代”】 戴望舒是中国诗歌现代性寻求的一个重要的中介,无论从经验的意义上还是从技艺的意义上,现代汉语诗歌都需要戴望舒这样一条通过“返回”来抵达现代的道路。因为有了戴望舒,象征主义变得可以被接纳了;因为有了戴望舒的诗歌,“新”与“旧”似乎不那么势不两立了;因为有了戴望舒对城市病象的一唱三叹,人们对以城市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活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了。 卞之琳。 以下是荣老师课件内容: 1/3 一方面是玄思的,又在冥想的情境中展开,比较重视知性;另一方面,是努力让“主体声音的对话化”,追求表现上的非个人化和戏剧性张力。 可以说,卞之琳为代表的30年代的现代诗,标志了中国新诗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从以借鉴法国诗为主转向学习美国和欧洲的现代主义诗歌),从认同传统中屈骚式的浪漫主义抒情到认同晚唐诗的创造意境的过渡。 而从“新诗”的发展历程看,它是一次从“主体的诗”到“本体的诗”的美学位移:前者的诗是功能性的,诗为表现诗人的感情和个性而存在;后者,诗人为诗而存在,彰显的是诗歌文本的独立性。 穆旦。 穆旦(1918-1977),创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八旗》。 穆旦诗中的“自我”:《诗八首》、《我向自己说》等诗显示了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与表现。《诗八首》礼赞了爱情丰富而复杂的过程,礼赞了爱情的美、力量和永恒。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早期的诗作中已经透露出关注现实人生的倾向。《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直面战争与死亡,礼赞了生命与永恒。穆旦的自我始终处于痛苦的自我解剖之中,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深沉的内省与思辨的力量。 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表现了“自我”。《我》、《我向自己说》、《诗八首》等诗中显示了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与表现。①穆旦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诗八首》既是关于爱情的诗,也是关于自我的诗。诗人抒写、礼赞了爱情丰富而复杂的历程,礼赞了爱情的美、力量和永恒。②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早期的诗作中已经透露出关注现实人生的倾向。随着诗人的成长、人生阅历的加深,欧美现代派及艾青等诗人的影响,诗艺日益成熟。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遂成为穆旦诗的显著特色。③穆旦的自我始终处于痛苦的自我解剖之中,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深沉的内省与思辨的力量。 以下是荣老师课件内容: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
  • 2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3-17 18:03
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戴望舒.艾青~~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