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历史的传承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31 04:01
  • 提问者网友:浩歌待明月
  • 2021-12-30 09:31
历史的传承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12-30 10:07
问题一:今天看到的历史是怎样传承下来的 通过史书记载传下来的,所以我们知道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问题二:古中国的历史传承 龙山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玉器时代,距今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并发现大量玉器。以及骨刻文、50多座城邦等。藤花落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遗址,总面积约14万1375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左右建成的石峁遗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是亚洲第一大城市。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陶寺遗址是亚洲第三大城市,总面积280万平方米。通过对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到2014年的汉族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龙山人。单独看O3,各地汉族中至少60%-70%来自龙山文化。并与中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地理位置、所在时间、文化特征晚期一致。公元前2000年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进入青铜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阶级进一步分化、大型城邦开始出现。为之后夏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注:中国古代最初的国是指城邑,一个城邑即是一国。《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公元前2700年左右少典之子轩辕黄帝统一华夏、征服东夷九黎(历史记载)陶寺遗址:“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为夏王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少昊:即玄嚣(姬己挚),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  玄帝:姬颛顼(名乾荒,或称颛顼帝),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帝喾:姬夋(qūn),蟜极之子,少昊之孙,黄帝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帝挚:姬挚(zhì),帝喾长子,黄帝玄孙,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尧:又称唐尧/帝尧/伊祁放勋,帝喾次子,黄帝玄孙,前2168前2097年在位,共在位72年舜:又称虞舜/帝舜/姚重华,瞽瞍长子,颛顼的六世孙,黄帝的八世孙,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与崇伯鲧(颛顼的玄孙)同期 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灭亡。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东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周天子权力大减。春秋小霸之后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国君。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局面。战国: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弱小国家被吞并最后秦统一六国。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余下全文>>问题三:什么叫历史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意识和社会制度路径选择具有巨大影响,而文明进步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说,社会系统演化是文化与文明两股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文化基于历史传承,文明基于科学进步,两者虽相互影响,却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当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的张力保持一致时,两者会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当文明进步与文化传承发生离变并达到一定临界点时,文明基于自身的进步规律会与文化产生摩擦。这时,制度创新成为协调文化与文明关系的内生性要求,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引起文化的强制性变迁,以适应文明进步的价值观与制度范式要求;二是文化对文明形成掣肘,使人们的行为保持在与文化传承相适应的价值范式与制度范式之中。一种良性互动的结果是:文化传承、文明进步与制度创新形成新的发展合力。
改革开放是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文明所必需的个体创新性不相适应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场集文化变迁和文明进步于一体的经济社会体制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对自然的依存,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关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并不局限于人的共同体内部,而是包容了天、人、道(客观规律)之间的根本关系。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保持的多子分承的家庭财产分配制度、祠堂族田以及一些赈济与借贷性质双兼的仓、会经济制度,是与这种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制度安排。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的整体和谐理念对于民族行为意识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发展显著背离整体和谐的发展路径时,就会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现象。均富、和谐的整体主义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民意志与社会选择倾向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近代中国革命胜利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
文化缺陷往往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并成为文明进步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个体与整体相互调适,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对个人价值、自主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忽视,并导致个体盲从于整体与传统,滋长了守旧意识与等级制度观念,淹没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现代工业文明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需要个体充分发挥主动性,需要人们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由竞争,而这些恰是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排斥的。因此,从这样的角度观察,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文明所必需的个体创新性不相适应,以至于严重束缚了中国现代文明进步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场集文化变迁和文明进步于一体的经济社会体制创新。实行改革开放,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文化价值观与文明进步的要求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时期。
可见,正是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显然,这场制度创新,以彰显个体主体价值观为文化特征,以追求市场竞争主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目标,以经济文明进步为社会发展向度,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传承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由强调整体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向更强调个体和物质利益的文化过渡。
个体主义与物质利益中心主义价值观,必然要向将个体置于整体发展之中的和谐价值观发展过渡
个体私营经济的独立自主意识与产权边界意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规则与自由流动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得人的个体性、自主性得到了极大开发,个体主体价值观在这种经济制度创新中逐渐显性化,并对工业化、现代化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对个体主体性缺失的传统文化缺陷也具有显著的矫正意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现代化的......余下全文>>问题四:历史继承性是什么 5分理论定义自己去找书。
给你举个例子,领土是历史继承性的。所以,大汉新闻发言人嚷嚷,钓鱼岛是中国的,自古以来。虽然PRC只有短短几十年,钓鱼岛被日本控制快一百年了。,但按照历史继承性说,钓鱼岛是中国的问题五:历史在于传承,文化在于什么呢,接什么词啊 历史在于延续
文化在于传承问题六:中国历史上有哪个国家传承一千多年了 远古时候很多,后来的基本没有。
比如巴国,蜀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两国一直到前316年灭于秦国。期间近两千年。
周从公刘建城邑开始算,,到周武王是13代。从武王灭商到周灭亡又是790年。总的到一千年不是问题。
商王盘庚的女儿妣隹征婚,楚部族的首领季连趁机追上了她。当时大概是前14世纪。到楚国灭亡的前223年也是一千多年。
不知道巴蜀两国君主中间有没有变化过。后两个肯定没变过。问题七:我国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形成于什么时候 1、西周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2、简介
1)经济史,
经济史对应手工艺、青铜器。
青铜器的公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商周青铜器很多,主要做兵器还是礼器,主要是做礼器,青铜鼎,祭祀祖先。青铜器没有太大变化,周朝和商朝一样都是礼器,只不过上面刻的字更多一些。
2)文化史
文化史对应文字。
甲骨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成熟,已经有成熟的研发体系,今天还在使用的一些词。
文字叙述从甲骨文开始,同步出现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实产生和甲骨文同一个时期,写法差不多,载体不同,甲骨文刻在骨头、龟壳,铭文是青铜器上。通过文字叙述,追颂祖先功德历史记载,周朝特别强调历史传承,西周以来,春秋战国时候中国史书比较多,春秋、左传、战国策等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12-30 10:41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