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如何定义的?比如一个人信仰佛教,没有皈依?算吗?
答案:7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08:37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3-29 19:00
居士如何定义的?比如一个人信仰佛教,没有皈依?算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3-29 19:11
居士: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节选自《佛光大辞典》
如果一个人有信仰佛教但没有皈依是不算佛教徒的,因为皈依是开始学佛的第一步,相当于学校注册,没有注册学校是不承认学籍的,学佛也是这样,不皈依不算佛教徒的。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节选自《佛光大辞典》
如果一个人有信仰佛教但没有皈依是不算佛教徒的,因为皈依是开始学佛的第一步,相当于学校注册,没有注册学校是不承认学籍的,学佛也是这样,不皈依不算佛教徒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3-29 23:47
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在家修行,信佛,学佛的人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3-29 22:14
没有皈依不算
- 3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3-29 22:07
四圣谛,十善业,八正道。此三样能理解,能如法奉行,此人就可得初果。八正道是凡人与圣人之间的分水岭。详细信息在百度百科中查询为好。追问好,谢谢您提醒。
- 4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3-29 21:30
按照世俗的规矩肯定不算,但只要信仰佛教,就是佛陀的弟子,没必要被一本所谓的皈依证困扰。
- 5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3-29 21:13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回归佛法。 意指通过三皈仪式,正式成为佛教徒,誓愿终生信从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皈依是佛教的根本。佛教自称为内道。所谓内道、外道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
对轮回中的人(六道轮回中的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盼望、回归佛、法、僧三宝,在这个基础上得到解脱人生轮回痛苦的认知,通过佛教修行获得究竟圆满智慧,就是成就佛果。
三宝指佛、法、僧:佛为究竟圆满证觉者,法为佛陀宣说的教法、义理,僧为遵守佛的制度、戒律出家修行者。
在现实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庙中、或高僧大德处举行皈依仪式。
首先,内心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如若适合,会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分为两种。第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出家修行。第二种是不具备出家修行的相应条件,皈依佛门,在家修行,为佛教的俗家弟子。
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成为居士,由皈依的寺院或皈依时的师傅(出家僧人或修行具德者)颁发皈依证。对于皈依的证书,是皈依时的一个凭证,方便在一定时候做为信仰的证明。一个人在接受皈依后,内心对于佛教的信仰和以后不断努力的学习,坚定的信心,不舍弃佛教,才是根本的。
对于内心信仰佛教,但暂时没有条件进行皈依的人,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面对佛像进行皈依的发愿,等有条件时,再进行皈依的仪式。
对于内心信仰佛教,但未能进行正式皈依的人,我们应当尊重,尤其是佛教僧众和弟子遇到后,应当给予鼓励与引导。对有条件的给予皈依。
对于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他们主要是担心皈依之後,会受到约束,或者皈依之後会无法摆脱。 所以他们存有观望,主要因为他们对于皈依的意义缺少了解。其实,皈依三宝,如同求学问师,累积佛教知识和修行经验,并且在皈依后会值遇具足修证境界的老师,给予极其宝贵的实践教导。要想根本上了解佛法,也必须从皈依三宝著手, 如果仅仅观望、没有皈依,那终究只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
佛教是唯一的解脱大道,皈依之後,如会担心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当中会有一些戒律,其核心,是为了教人了知因果、行善弃恶。佛教完全是出于慈悲与智慧,当然希望人人都能够皈依三宝,并自皈依开始,解脱烦恼,一直走向成佛之境。
但如由于个人的条件、性格、缘份上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者,对于学习了外道(其他法门等),以后可以方便回到佛教,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打开。
对轮回中的人(六道轮回中的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盼望、回归佛、法、僧三宝,在这个基础上得到解脱人生轮回痛苦的认知,通过佛教修行获得究竟圆满智慧,就是成就佛果。
三宝指佛、法、僧:佛为究竟圆满证觉者,法为佛陀宣说的教法、义理,僧为遵守佛的制度、戒律出家修行者。
在现实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庙中、或高僧大德处举行皈依仪式。
首先,内心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如若适合,会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分为两种。第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出家修行。第二种是不具备出家修行的相应条件,皈依佛门,在家修行,为佛教的俗家弟子。
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成为居士,由皈依的寺院或皈依时的师傅(出家僧人或修行具德者)颁发皈依证。对于皈依的证书,是皈依时的一个凭证,方便在一定时候做为信仰的证明。一个人在接受皈依后,内心对于佛教的信仰和以后不断努力的学习,坚定的信心,不舍弃佛教,才是根本的。
对于内心信仰佛教,但暂时没有条件进行皈依的人,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面对佛像进行皈依的发愿,等有条件时,再进行皈依的仪式。
对于内心信仰佛教,但未能进行正式皈依的人,我们应当尊重,尤其是佛教僧众和弟子遇到后,应当给予鼓励与引导。对有条件的给予皈依。
对于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他们主要是担心皈依之後,会受到约束,或者皈依之後会无法摆脱。 所以他们存有观望,主要因为他们对于皈依的意义缺少了解。其实,皈依三宝,如同求学问师,累积佛教知识和修行经验,并且在皈依后会值遇具足修证境界的老师,给予极其宝贵的实践教导。要想根本上了解佛法,也必须从皈依三宝著手, 如果仅仅观望、没有皈依,那终究只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
佛教是唯一的解脱大道,皈依之後,如会担心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当中会有一些戒律,其核心,是为了教人了知因果、行善弃恶。佛教完全是出于慈悲与智慧,当然希望人人都能够皈依三宝,并自皈依开始,解脱烦恼,一直走向成佛之境。
但如由于个人的条件、性格、缘份上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者,对于学习了外道(其他法门等),以后可以方便回到佛教,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打开。
- 6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3-29 19:36
所谓的居士,是民间的俗称。
正式称呼叫做: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优婆夷,最低必须受五戒,可以称为居士。
皈依的不算,只能算是佛教徒。
没有皈依的,连佛教徒都不算,当然也更不能算是居士。
正式称呼叫做: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优婆夷,最低必须受五戒,可以称为居士。
皈依的不算,只能算是佛教徒。
没有皈依的,连佛教徒都不算,当然也更不能算是居士。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