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尽字结尾五言诗句,推荐几首五言绝句古诗(10首吧)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2:36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4-03 22:47
尽字结尾五言诗句,推荐几首五言绝句古诗(10首吧)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04-03 23:01
相思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
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金昌绪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失名
现在选讲四首五言绝句。律诗与古诗的关系,在五言绝句这一形式中显示得最为密切。因此,现在打算趁这个机会来看看从古诗演化为律诗的历程。
先请读一下这四首古体五言诗: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汉诗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晋)子夜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北朝)折杨柳枝歌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庾信:《和侃法师三绝》
第一首是汉代的五言诗,不讲究平仄粘缀,第一、二、四句尾是韵,用的是仄声韵。这一形式的诗,在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给题上了“古绝句”的名目。第二首是晋代的民歌,也不讲究平仄粘缀,第二、四句尾是韵,用了平声韵。第三句第五字仍用平声字,但不协韵。第三首是北朝的民歌,也没有讲究平仄粘缀。笫一、二、四句尾是仄声韵,第三句末也是仄声字,但不是韵。第四首是北周诗人庾信的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律诗。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庾信另外有一首五言诗,题目就是“绝句”。由此可见,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的创造,而是已完成于南北朝末期。不过,在那时候,象庾信这样平仄和谐、完全符合唐律的五言绝句还是不多,不论是民歌或文人作品,仍以前三首的古诗形式为主。
在唐代律诗形式完成以后,五律、七律、七绝,这三种诗体都已摆脱了古诗传统。独有五绝还保持着古诗传统。唐代诗人作五言绝句,兼用平韵和仄韵。用仄韵的几乎仍是古诗形式,连平仄都无须粘缀,试举孟浩然的一首《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尽管选诗的人把它列入近体诗的五言绝句,其实与古诗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五言绝句中,古诗和律诗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们的界线并不清楚。
现在要讲的四首唐人五绝,都用平声韵,平仄粘缀合律,这是五言绝句的正格。作五言绝句,一般都依照这种形式。五绝只有二十个字,比七绝还少八个字,更容不下复杂的内容。因此,我们对五绝的题材内容,不能有奢望。只要它能使人获得清新的感觉,在短小的形式中有回味,这就够了。希腊古代有一种诗铭(Epigram),也是小诗,希腊人比之为蜜蜂的刺。虽然小,却能刺痛人。这个比喻,也可以用于我们的五言绝句。
这四首诗,文字都浅显,表现方法都是正面叙述,一读就懂,不必逐句解释。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诗,也要求符合“起承转合”的逻辑性,象散文一样。他甚至规定了律诗的第一联必须是起,以下三联,必须分别为承、转、合各一联。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这样论诗,未免太机械,有些诗人不很理睬这一要求。但是,尽管起承转合的句法可以移易,逻辑上的三段论法,每一首诗总是不可违背的。这四首诗的起承转合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