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典故的诗句5首,要绝句。
- 提问者网友:浮克旳回音
- 2021-05-04 21:00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5-04 22:31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名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要杀他,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设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折柳
相传汉代人送客到长安东的霸桥时,折取路边的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以示挽留之意,表示不愿分离。后以“折柳”表惜别之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5. 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6.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市,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 1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5-04 23:51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庾信的《拟咏怀》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此诗中用了三个历史故事。“秋风”一句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寒水”一句用荆轲易水诀别(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故事,“谁言”一句用项羽兵败四面楚歌的故事。诗中前两个典故,暗喻诗人自己入北周难返梁之悲,后一个典故则是暗喻梁朝的衰败。此三典,诗人虽不直达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确实起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文人诗歌的一大特点。
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能。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上曾有贾生向汉文帝谈论长生鬼神之事。李商隐没有正面运用这个历史故事,而是说汉文帝听得入神,以致离开了自己的原席,但汉文帝不是关心天下的苍生,而是关心他自己的长生,枉费了贾谊的才学了。这就对原来的史实作了反用。诗人用此典故,意在感伤自己的怀才不遇——只把他作为诗人看待,而忽略了他的政治抱负。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宋代学者诗的用典特点。第一句用楚使责问齐国的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黄介(几复)与诗人是朋友,同在当朝做官(即黄介在岭南,诗人在山东德州)故活用此典。第二句“寄雁传书”是熟典新用。三四句中的“春风”、“夜雨”,前一句暗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后一句则是翻新前人诗句。新用典故,不宜太多,要自然合理,稳妥烫贴,不能离本意太远。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鸡黍”引用了孔子路宿的典故。“开轩”一句,暗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有所思”中的含义,最后“话桑麻”与“重阳就菊”,都是暗用了陶渊明的故事。这几个用典,诗人立志归隐的思想,已熔铸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