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之际,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01:13
- 提问者网友:蔚蓝的太阳
- 2021-04-06 02:3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商周之际,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太伯初至江南,得到千余家荆蛮的拥护,得以站稳脚跟,建立吴国。楚国立国的时间不如吴早,熊绎在周成王时始封于楚,比太伯作吴的时间晚了大约一百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国在对待商周文化和蛮族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吴对黄河文化,特别是周文化采取一种认同的态度,在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并自觉地向黄河文化学习。楚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楚在兼并周围的小国家和要求周给予王的称号时,往往打出“我蛮夷也”的旗号,要挟对方。这种以蛮夷为标榜的事实,说明了楚人对蛮夷文化的认同。正是这种认同,楚人把自己推到了周人的时立面,使周人对他怀有戒心和敌对情绪。楚文化及楚人受到周文化和周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能促使楚人像吴人那样去向周文化学习,反而使楚人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蛮”的特质的方向上发展。 司马迁在述及吴、楚两国中的蛮族时,分别使用了“荆蛮”和“楚蛮”两个不同的名称。按照我们现在的一般理解,荆与楚两个地理概念大致相当,荆蛮也就是楚蛮。但是,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中只称荆蛮不称楚蛮,在《楚世家》中只称楚蛮不称荆蛮,可见,荆蛮与楚蛮在司马迁那里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是十分清楚严格的。从两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大概推知,以太伯作吴为界线,太伯作吴以前,江南之蛮通称荆蛮,太伯作吴之后,司马迁就改称夷蛮,或直呼之为吴了。名称的变换表示着内容的变换,表明蛮人的一部分与吴人融合、同化,一部分向更边远的地方迁移。司马贞《索隐》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指的或者就是这种情形。居住在湖湘一带的扬越(粤),也就是蛮族人的一支。它构成楚蛮的一部分。 作为湖湘文化前身的楚蛮文化特质的原始层,就是它的带有原始野性的“蛮”。这种“蛮”的特质的内涵,包括自然环境、服饰、民风民俗、辛勤劳作和开拓精神。 “蛮”的文化物质的第二个层面是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第三个层面便是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爱家、爱乡与爱国不是一回事,它们有范围、层次的区别。只有爱国主义才是一种最崇高、最广大的爱,属于最高层次。我们同样可以说,爱国主义在楚人身上表现最为强烈,最为执著。蛮,也就是执著。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蛮,这种执著。屈原更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属于第三个层面的,还有一种自强的精神,从先王熊绎立国荆山开始,楚人就具有了一种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周王室分封不公,“齐、晋、鲁、卫,昔封皆受宝器,我独不(否)”(《楚世家》)。这种待遇之不公,促使楚多次问鼎周室,不断开拓疆域。把楚国的版图扩展到淮河、黄河流域,包括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的广大地区。只是后来由于楚国内部发生了矛盾,给秦国造成了可乘之机,后来居上,统一了中国。否则,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1)对“湖湘文化”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的特质,可以用一个“蛮”字来概括。这个“蛮”,首先是一个地域的和民族的概念。B.“湖湘文化”最初表现为一种原始野性的蛮,这种蛮直接导致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的产生。C.爱国主义精神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与之相应的另一个层面是自强不息的精神。D.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他们在胜利之后,都想要回归故乡,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乡土意识,难解的怀乡、恋乡情结,而这些都是因为地域的原因形成的。(2)下列对“荆蛮”和“楚蛮”的陈述正确的一项[ ]A.在司马迁看来,荆蛮和楚蛮是有区别的,太伯作吴之前,统称荆蛮,太伯作吴之后,就称为楚蛮了。B.司马迁认为虽然荆与楚两个地理概念大致相当,荆蛮也就是楚蛮,但是,因为内容有变换,所以名称也应有变换,因此他严格区分“荆蛮”和“楚蛮”。C.太伯初至江南时,就获得了楚蛮的拥护,后来,一部分蛮人同吴人融合、同化。D.居住在湖湘一带的扬越(粤),是蛮族人的一支。在这里形成了最初的湖湘文化。(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国因为受黄河文化的影响较大,同时为了用黄河文化来征服荆蛮,所以对黄河文化尤其是周文化采取了一种认同的态度。B.从《楚世家》“齐、晋、鲁、卫,昔封皆受宝器,我独不(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楚人之所以具有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就是因为周王室分封不公。C.出于地理环境和民俗民风的原因,楚人对蛮夷文化十分崇尚,并以此要挟周王朝。D.楚文化及楚人受到周文化和周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而促使了湖湘文化的进一步发展。(4)依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屈原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说“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是作为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B.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以及后来秦亦竟为楚人所亡的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出湖湘文化中不畏强暴的精神。C.《离骚》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蜷局顾而不行。”这是湖湘文化中一种典型的怀乡、恋乡情结。D.在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近代著名人士身上集中体现出了爱国、自强、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髓。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4-06 03:54
答案:1.A;2.D;3.D;4.B;解析:(1)B“蛮”并不是“直接导致一种浓郁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产生”的原因;C“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从属于“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层面的;D并不是因为地域原因造成的。(2)A.太伯作吴之后,就称为夷蛮或吴,并非就称为“楚蛮”;B.“荆与楚两个地理概念大致相当,荆蛮也就是楚蛮”是我们的一般看法,不是司马迁的;C.获得的是荆蛮的拥护。(3)A.“用黄河文化来征服荆蛮”不妥当;B.是原因之一,不是惟一原因;C.“认同”与“崇尚”有区别,偷换概念(4)从中看出的应是湖湘文化中的执着精神,“不畏强暴”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世
- 2021-04-06 04:25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