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叫寺庙的三门

答案:5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5 07:02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03-14 10:10
什么叫寺庙的三门?他的 空门 无相门 无作门 指的是什么?还有两个守护山门的神 请说说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3-14 10:42
佛教堂塔之建筑物,称三门。

  其形状如阙,有三个门,故称三门。三门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的意思,或象征信、解、行三者之义。但并非必有三个门才称“三门”,只有一个门,也称“三门”。语出《释氏要览》:“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3-14 13:50
(堂塔)山门之制形如阙,开三门,故亦曰三门。又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盖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称也。释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盘也。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传灯录睦州章曰:“一日有天使,问:三门俱开,从那门而入?师呼尚书,天使应诺。师云:从信门入。”三门阁上必安置十六罗汉之像,中安宝冠之释迦,以月盖长者善财童子挟侍之(有为释迦或观音者),又有置五百罗汉者。 佛教堂塔之建筑物,称三门。其形状如阙,有三个门,故称三门。三门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的意思,或象征信、解、行三者之义。但并非必有三个门才称“三门”,只有一个门,也称“三门”。语出《释氏要览》:“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后泛指佛教寺院的大门或外门。亦形容大户人家的大门。如《红楼梦》第五回:“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道我们里头的规矩。”又如元·王实甫《破窟记》第三折:“呀!他在我三门下写下两句诗。”
  • 2楼网友:归鹤鸣
  • 2021-03-14 13:41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山门殿即寺庙之大门,一般称为“三门”,通常是一座带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为正门,左右各一个稍小的洞门。这三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中门)、无作门。三门又叫三解脱门:①空解脱——观人我、法我皆空;②无相解脱——观诸法无相,本无差别;③无愿解脱——观生死可厌,“不可愿求”。因此,入三门就是进三解脱门,意思是:当烦恼火无明火烧尽后,即因智慧而达到大自在的境地。(佛的境地)。 而只有依山的寺庙,才会有山门神——哼哈二将。提起哼哈二将,他们的来历是这样的:他们两位原来都是佛国里的金刚力士。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是一种十分坚固而又锋利的古代作战武器),本是保卫佛国的夜叉神,用今天的中国话讲,就是把守山门的两位警卫大神,或者叫两位把门将军。佛教界还有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的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个个都成了佛。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青叶髻。一个叫楼至德。他们两兄弟为了保卫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他们两个,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 3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14 12:33
这个说法来源于《仁王护国经讲义》。 三空观门者:谓空、无相、无作。言空门者,观诸法无我我所,从缘和合而有,无有作者受者,是名空门。 无相门者,观身虽空,而有相在。人著此相,心无智慧,当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名无相门。无作门者,亦云无愿。既知无相,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是名无作门。此三能到涅盘,得三解脱,亦名三解脱门。 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三门殿内门的两旁树两大金刚像,手持金刚杵,此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其实,佛经中并无此称呼
  • 4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3-14 11:24
【三门】   佛教堂塔之建筑物,称三门。其形状如阙,有三个门,故称三门。三门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的意思,或象征信、解、行三者之义。但并非必有三个门才称“三门”,只有一个门,也称“三门”。语出《释氏要览》:“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   【空门】   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一切事物从因缘相待而产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虚幻不实,谓之“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所说,进入“涅盘(不生不死)城”有三个门: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空门”的内容很多,有我空、法空、有为空和无为空等。《大般若经》说“十六空”,《大智度论》说“十八空”,天台宗把“空门”列为“四门教法”之一,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和非有非空门。在佛学上,本质上的“空”和现象上的“有”是统一的。“空门”在佛教中举足轻重,因以指称佛法。如唐·王维《叹白发》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亦指佛寺。如郁达夫《西游日录·游西天目》:“我们都有点未乐而忘返,想学学这天目山传说中最古的那位昭明太子的父亲,预备着把身体舍给了空门。”昭明太子的父亲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僧。   【无相解脱门】   (术语)三解脱之第二,与三三昧中无相三昧同。   【无作解脱门】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