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黄河为什么变浑浊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01:20
  • 提问者网友:几叶到寒
  • 2021-03-04 14:03
黄河为什么变浑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过活
  • 2021-03-04 14:10
问题一:黄河什么时候是清澈的,什么时候浑浊了,清澈时什么样 黄河早先并不叫“黄”河,而是叫“河”.“河”被称为“黄河”,就是由于河水的颜色变了,所以黄河就姓了“黄”.“黄河”的名称始于东汉,但是不是说河水在此以前就不黄,最早到汉代才开始变黄的呢?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已有文字记说河水不清了. 不过,汉代时河水的黄色变得更引人注目了,以致人们用“黄河”来称呼它,说明这个时候含沙量有了显著增加.如在汉朝中期有位大司马史叫张戎(字仲功)的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在汉早期还没有人说过的现象.在前汉中期以浊流闻名的是泾水.在汉武帝时,“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在那时引泾水来灌溉农田,还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泾水和渭水流域,是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而随着这种开发,原始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致使河水愈来愈浑浊,大概发展到东汉时期变得显眼了,从而有了“黄河”之名. 从历史记录来看,自从黄河混浊以后并非总是混浊,它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所谓的“河清”.有记载的共有三十多次.历代的史官比较注重这种现象,认为是国家的祥瑞. (一〕历史上关于“河清”的记载,肇始于东汉晚期,说明在此以前,相对来说,河清现象可能比较习见,并非异事.自东汉以来,黄河含沙量增加,浑浊更甚,故“河清”便成为国家的祥瑞,笔之于史. (二)清浊是相对的概念,说河清,只不过比平时水色较淡而已,所以记载中说河清到“纤鳞毕见”、“澄莹见底”、“清如井水”的情况并不多. (三)“河清”出现的时间大都在夏涨之前,或秋汛之后,大多出现于冬季和春季,特别是农历11、12月枯水季节.在比较干旱的季节,水土流失较微,放出现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 (四)由于历代都把“河清”作为国家的祥瑞,并同当时的政治变化或斗争挂钩,故可能有些是不真实的.只是为政治需要而作,有的是地方官员为了升官进爵的虚报,有的则可能只是谣传而已.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和它的支流,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黄河流域被称作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在很久以前,黄河水并不怎么黄,它的名字不叫黄河,而叫大河.到唐代,人们看到的大河是黄色的,就给它取个“黄河”的外号,没想到外号竟最终代替了它原先的名字 在周秦时,黄土高原大半是森林,黄河水也较清澈.随着黄土高原的开发,山上的林木被逐渐砍掉,每逢下雨,雨水夹带着毫无抵抗能力的泥土,由山上流到山下,由小河流进大河,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使得黄河水的含沙量日益增大,最终造成黄河河水浑浊变黄.这就是黄河水变黄的根源所在.问题二:黄河为什么是浑的? 黄河的水的源头并不是黄的,黄河是在进入到甘肃因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黄河,只是水的含沙量大。问题三:黄河浑浊象征着什么 一、历史悠久的“摇篮”,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巨川。她发育于150万年前,由地壳运动和侵蚀、搬运、堆积等共同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逐渐形成,在距今50万年至10万年之间初具规模。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按流域界线勾画出的流域平面图,活像一头雄狮,面向东方昂首腾越,直奔蔚蓝色的大海。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勤劳勇敢的先人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引以自豪的科技成果和浩如烟海的典籍。正是这条伟大的河流,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   (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中华民族的起源,同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诗人的笔下,源远流长的黄河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人类学家眼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且,这两个美称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识。   黄河流域具有为数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由远至近,系统地展现了我国远古人类延续发展的漫长过程,清晰地描绘出了人类进化的轨迹,记载着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流域具有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中游、关中盆地一带都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壤肥沃,为发展原始农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种类繁多的野兽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猎取野兽,把战利品当作食物,用兽皮缝制衣裙,蔽体御寒,而质地深厚坚实的黄土则给人类提供了躲避野兽和挖洞穴居的条件。   综观历史,黄河流域在距今100~150万年前生存的“蓝田人”(陕西),是迄今已知的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有生活在20~30万年前的“大荔人”(陕西),有大约生活在10万年前的“丁村人”和“许家窑人”(山西)。在距今3~5万年的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生活过的“河套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形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古人类化石的完整性、系统性,是我国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与完整的人类发展轨迹相对应,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系统性方面,在我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考古人员又在流域内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遗址100多处,如陕西西安半坡村、甘肃临洮马家窑、山东滕县大汶口等。可以说,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济南章丘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与这处遗址隔河相望的是龙山镇,所以,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它同时期的河南、陕西、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别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较仰韶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黄河流域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优美典雅,薄如蛋壳,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余下全文>>问题四:黄河为什么上头是清澈中间和 下游是浑浊的 黄河流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黄河含沙量增大,所以下游黄河水变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