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7 16:47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02-26 20:51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02-26 22:03
李安的电影风格之前便已显现,他习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用小视角来表现大的族群甚至一个国家的共同点。比如《色·戒》中对王佳芝这一地下党的刻画,总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均简称为《比利·林恩》)中,李安延续了这一习惯,他通过比利·林恩表现了英雄的困境,表现美国不同阶层的真实面孔。

伊拉克战争的真实原因不言而喻,B班的成员自然心知肚明,于是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我们为他们带来改变了么?”的时候,班长回答“我想是的。”但真正的答案其实已经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法交代,“如果是说我们在那里创造了更多反对的声音,更多的恶人,我想是的。”

士兵们究竟是为了正义而战,还是为了资本家的腰包而战,难道拿了纳税人的钱就活该被送到中东,被人当枪用么。在餐桌上,班长与资本家的对话十分具有戏剧张力,“你们负责挖,我们负责杀。”,这反唇相讥背后是无法掩饰的厌恶,别再用正义掩饰贪婪。

比利·林恩因为一段录像成为美国英雄,他被高高举上神坛,小心又拘谨,学着说人们期待听到的话,他是美国精神的标签,资本家的摇钱树,是中场表演中的吉祥物,是美国民众心中的英雄,他是无数个代号,但唯独不是比利·林恩。这一点在拉拉队女孩身上表现的更为直白,比利·林恩在离别前与她深深的拥吻,凝视她的面容低声说“姑娘,我差一点就要带你逃走了。”女孩却十分诧异说“逃走?你是英雄,你该回到战场上去。”他是真的不舍,也是真的心寒。拉拉队女孩爱的从不是那个有些羞涩紧张的比利·林恩,而是成为那个站在闪光灯下被人簇拥着的英雄,换句话说,比利·林恩只有一个,英雄谁都可以做。

与拉拉队女孩对比明显的是比利·林恩的姐姐,她似乎是全片唯一一个可以直白表现痛苦和软弱的人了,弟弟成为了牺牲品,她终日在愧疚和担心中度过。姐姐的痛苦是无数个美国家庭的痛苦。不拍尸横遍野,不拍一枪爆头,而是关注每个家庭的深刻创伤。家庭的痛苦是真实的,荣誉却是虚无的,以小见大,用这种手法表现战争,是李安的高明之处。

文章的开头说道,李安习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观察,《比利·林恩》上映后很多人说李安这次落于俗套,把已经说烂了的伊拉克战争,战后创伤拿出来再次表现,但笔者个人认为,这次李安的切入点是在于“英雄”这个称号。

“英雄”这个标签对于所谓英雄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表演时象征美好与荣誉的烟火和掌声对于比利·林恩来说一如硝烟炮火,言论自由被绑架,只能说“人们所期待听到的话”;到了无用时便被抛弃,演出结束后被晾在一边;尊重只是一种同情或施舍,一旦与利益相悖,一切都是空谈。人们愿意赞美英雄,却不愿理解英雄。比利·林恩最终除了回到战场没有其他选择,他再不是那个平凡的男孩,而是格格不入的神坛人物。对于他来说,唯一彼此拥有的是战友,唯一真实的是枪炮和疼痛。没错,李安是在表现战后创伤,但也是在表现社会问题。

《比利林恩》拍出了男主角的困境,同时也拍出了李安的。二刷电影后,我咀嚼出李安步履的沉重。在两次获得奥斯卡后,李安就成为了神坛上的“英雄”,这样一个有些畸形失控的现状不容他退缩。李安在拍摄成名作《推手》前,在家赋闲六年,这段经历在他成名后被反复拿出来提及,各种赞誉声接踵而至,大致都是说李安不忘初心,“六”年磨一剑。其实冷静来看,是否只是因为他是李安呢?换种方式说,如果各位的身边有这样的男人,经济无法独立,要靠妻子来维持生计,各位还会给予这样的赞誉么?我想应是负面声音居多。比利·林恩曾表示自己抗拒人们反复称赞录像中自己的行为,因为那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或许李安也并不愿被反复提及那段往事,只是迫不得已罢了。李安早已属于,或“被属于”电影,这不容他选择。影片中,比利·林恩最终回到熟悉的伊拉克,仿佛这位年近古稀的“最佳华人导演”最终无奈地摊了摊手,说着“去他的,我还是拍我的电影吧。”这很可爱,也很可悲。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