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科举制】作文我看科举制400彳↑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21:45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3-04 06:07
【科举制】作文我看科举制400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04 07:36
【答案】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从制度最初创立的初衷来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科举制度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基础,颇有些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正因为如此,唐太宗看到当时人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盛况时,不禁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从制度本身上来说,科举制度创立早期考查的范围相当广阔.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必须的.科举制度对及第者的优待和给予的荣誉是打动上千上万个读书人乃至社会上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中,学子们为了追寻自己中举的梦想而“头悬梁,锥刺骨”.同时也有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描写读书人读书时写照的传世诗句.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鱼芗
  • 2021-03-04 08:26
哦,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