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处与解释求告知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23:23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03-07 15:0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处与解释求告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3-07 16:10
意思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阳货篇》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女你和他们关系太亲密,他们就不看重你,对你蹬鼻子上脸,如果你疏远了他们,他们就会很有怨言。
扩展资料: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我们常听说,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女子和小人都不好养。人们总是用它来形容女人,觉得女人的性格多变,难伺候,当夫妻或是恋人吵架了,男方就常会说这话。
但实际上,这话可不是这么理解的。实际上的孔子并没有歧视女性的看法,他说的女子和小人是一种泛指,说的就是那些卑鄙无耻,阴暗狡诈之人。
儒家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统治者拿来教化百姓,所以很多话的意思都有改变,这些话会被修改成适合当时社会的意思。
大部分都是从一句话中只截取一部分流传,和断章取义差不多,所以有些话会被大家误解,失去了它的原意。
“女子”不是说女人,它和小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用来指内心阴险的人,“养”是指相处,所以这句话是说,内心阴险的人不好相处。
这个“小人”是贬义,也就是人格卑下的人。但我觉得这个意思放在孔子的原句中是不大解释得通的,因为原句说女子与小人“难养”。
在古代,男人养女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谁会对一个品格恶劣的小人用“养”呢?古人经常谦称自己为“小人”,并不是说自己很坏,而是指自己的地位低下,持一种谦卑的姿态。
《论语》中孔子有一次对向自己请教农事知识的樊须很不以为然,他老人家说樊须:“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又是另一层意思,是指学见浅狭之人,而非针对樊须的人品。
包括在古汉语中同时出现“君子”“小人”并用的情况,“小人”也不一定就是指人品不好,而是和“君子”相对。“君子”可以解释为“君之子”,也就是地位比较高。
与之相对的“小人”就成了一种在身份地位或是辈分上较低的表述了,纯属一个中性词。而且“小人”一词的含义,还包含小孩儿的意思在内。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阳货篇》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女你和他们关系太亲密,他们就不看重你,对你蹬鼻子上脸,如果你疏远了他们,他们就会很有怨言。
扩展资料: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我们常听说,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女子和小人都不好养。人们总是用它来形容女人,觉得女人的性格多变,难伺候,当夫妻或是恋人吵架了,男方就常会说这话。
但实际上,这话可不是这么理解的。实际上的孔子并没有歧视女性的看法,他说的女子和小人是一种泛指,说的就是那些卑鄙无耻,阴暗狡诈之人。
儒家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统治者拿来教化百姓,所以很多话的意思都有改变,这些话会被修改成适合当时社会的意思。
大部分都是从一句话中只截取一部分流传,和断章取义差不多,所以有些话会被大家误解,失去了它的原意。
“女子”不是说女人,它和小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用来指内心阴险的人,“养”是指相处,所以这句话是说,内心阴险的人不好相处。
这个“小人”是贬义,也就是人格卑下的人。但我觉得这个意思放在孔子的原句中是不大解释得通的,因为原句说女子与小人“难养”。
在古代,男人养女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谁会对一个品格恶劣的小人用“养”呢?古人经常谦称自己为“小人”,并不是说自己很坏,而是指自己的地位低下,持一种谦卑的姿态。
《论语》中孔子有一次对向自己请教农事知识的樊须很不以为然,他老人家说樊须:“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又是另一层意思,是指学见浅狭之人,而非针对樊须的人品。
包括在古汉语中同时出现“君子”“小人”并用的情况,“小人”也不一定就是指人品不好,而是和“君子”相对。“君子”可以解释为“君之子”,也就是地位比较高。
与之相对的“小人”就成了一种在身份地位或是辈分上较低的表述了,纯属一个中性词。而且“小人”一词的含义,还包含小孩儿的意思在内。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3-07 18:01
出自《论语 阳货》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依附小人闻见学行的后果
详解:在《论语》最被诟病的章节中,本章肯定能排上前五。可笑的是,在这前赴后继对孔子的歪曲里,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连基本的断句都出了问题。“唯”,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句子,没有含义;“女”,在《论语》中,都通“汝”,例如“女与回也”、“女为君子儒”等,没有一处是解释成“女人”的;而“子”专指“儿子”,是很晚的事情,在《论语》时代,“子”就是指儿女,没有性别上的特指,“女子”就是“你的儿女”;“与”,本义“赐予,施予,给予”,引申为跟随;“为”,变成、成为;“难”,灾难、祸患;“养”,通“痒”。
人的现实存在,不离“闻、见、学、行”,有所“闻”、有所“见”,因此有所“学”,最终依“学”而行;人有所“行”,都有“闻、见、学”的影子,人的所有现实行为,都不是无源之水,都和某种先前的“闻、见、学”相关,各人的“行为”互相影响,又逐步构成社会的行为模式。对于“学”,“闻、见、学、行”的中枢,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跟谁学”。任何的“学”,也都有一个现实的“择师”问题。这里的“师”,不单单指人。西方有所谓重真理更胜于重老师,那不过是把“师”给狭义化了,一切让你可“学”的,都是“师”。但“师”是有位次的,君子“学”和小人“学”的区别在于,小人自小之,把顶天立地的人,弄成权名利色的奴隶、弄成一种所谓先验模式的奴隶。人的眼睛,都是给这些小人之“师”弄瞎、弄坏的。
“近”,依附;“之”,指代前面的“小人”;“孙”,这里是本义,不是通假,引申为“子嗣”。依附小人,必然依附其“学”,然后不断“徒子徒孙”下去,都是小人、小人之“学”的子嗣,不是你的子嗣了。“远”,违背,小人之“学”,都离不开先验的虚妄假定,将这虚妄假定当成“上帝”,一旦有人违背,必然危及其“学”的存在,自然就会埋下仇恨。为什么?小人之“学”,归根结底就是其现实权名利色的根基,任何把其现实根基拔除的,又怎能不引其仇恨?特别地,当一个人先跟随其“学”的人最终违背其“学”,这样的仇恨就不是随便可以消解了。所谓门户之争、清除门户,无不源自这种仇恨。一旦开始“择师”出问题,那后面的问题就无穷无尽,无论是依附还是违背,都是灾难、痒疾。
君子之“学”,不是私学,没有任何的门户。天地,无论多宽广,都不过尔心之一尘,又有什么可以门户之?君子之“学”,是现实而不被现实所现实之学,是究底穷源而不被其所困之学,是“不相”而无“不相”之学,是无学而无不学之“学”。君子之“学”,首要确立的是一个“天地人”结构中顶天立地的“人”,这个“人”,不是人道主义者所谓人性垃圾堆积起来的废物,人,连无限都不能将之束缚;没有人,无限也不能命名,又哪里是所谓的人性垃圾可以定义的?
白话直译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是的!你的儿女跟随小人而“闻、见、学、行”,就产生灾难、痒疾。依附小人,就失去子嗣;违背小人,就埋下仇恨。
- 2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3-07 17:45
答:这个句子出自(《论语·阳货》。 子曰:“唯女子(1)与小人(2)为难养(3)也,近之则不孙(4),远之则怨。”
折叠注释
(1)女子:妇人、成年女人(子当时有表示成年的意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2)小人:指仆人或下人;也有学者认为小人仅指代普通人 。女子指南子,小人指好色的卫灵公,意思是说此二人难以接近和教化。
(3)养:供养,养娇(纵容)。
(4)孙:孙与逊相通,遁也。逃避,避让(孔子这里应该指是不礼让)。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翻译
孔子说:“只有像妇人和小孩这样的人才难以与之相处,在他们身边论语就会不屑一顾,远离他们又会被他们埋怨。”
- 3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3-07 16:58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另有解:天下之情,唯男女之情为之深也,为之刻骨铭心也.恋爱中的女的,离她近了,她就不离你了,无视你了,离她远点,她就埋怨了,思念你了.男女之情,不外乎如是. 孔子算是歪打正着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