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急需林清弦散文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20 05:07
  • 提问者网友:轮囘Li巡影
  • 2021-05-19 05:34
急需林清弦散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5-19 06:30
每每读到林清弦的散文随笔就感觉心中特别澄净,委婉的笔锋总是让人的思绪紧随着作者的足迹笔迹穿越那渺远的空间和恒古的时间,文章中深深的韵味,作者不用多做太多的说明就能让人觉得清澈明朗,但是说是清澈明了,但是细细品位去,又似乎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明的东西牵扯的读者的内心,又似乎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中以《心的菩提》《情的菩提》为其作品之精华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网上很少看见林清弦的作品,很难找的,我这里找到几篇供大家观赏品位。


http://www.mypcera.com/photo/326a/lmhc/images/pic018_jpg.jpg 山道上的小虫
清晨登山的时候,在山道阶梯上,看见一只被人踩扁而黏在地上的小虫尸体,我把它拾起来放进草堆与泥上,说:"怎么这样不小心,下辈子但愿你往生善处。"
  从此,我登山的时候特别留意"看脚下",几乎每天都会看见蜗牛、毛虫、金龟子缓缓的爬过石阶,我总是把它们拾到草丛里去,告诉它们:"小心不要再来石阶了,人的脚是不长眼睛的。"
  在把小虫移走的时候,我会想到禅宗关于"看脚下""活在当下"的教化,不只是教我们安住于此刻,也是在教我们细心的生活。一个人惟有从那种细心中,才可能生起觉察的智慧和微细的慈悲心。我想到佛陀的前生曾是一个慈悲的人,经典上说他"践地惟恐地痛",走在土地上都担心把地踩痛,如果有这么微细的心行,怎么可能踩到石阶上的小虫呢?
  在佛教的戒律里,出家人每到夏天要"结夏安居",除了安心办道之外,因为夏天的小动物很多,一不小心就可能踩死一些小虫,所以古代的出家人在夏天的时候,常常三个月不出寺门一步。
  曾经有一位出家师父,夏天夜里在寺院附近散步,突然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啪哒一声裂开了,他心想:"糟糕,一定是踩到夜晚出来觅食的蛤蟆了!"
  这个师父不敢细看,惭愧自己犯了杀生的戒律,当场就逃回庙里。夜里愈想愈忤悔,想到那只蛤蟆可能是怀了孕的母亲,忧心了整夜睡不着觉,心想:明天一定要把蛤蟆的尸体厚葬,并为它念一堂经才好。
  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这位法师就跑去昨夜踩死蛤蟆的地方,一看不禁笑了起来,原来,他昨夜踩破的是一个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怀着细腻、谨慎、惭愧的心来走路和生活,路上的蛤蟆可能是怀了孕的妈妈,路上的小虫何尝没有父母妻子呢?
  我们要疼惜生命,二定要融人、体贴别的生命的心。
  有一天黄昏,一个走在森林里的人,遇见了一只蜉蝣正在哀伤的痛哭,那人问蜉蝣:"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
  蜉蝣说:"我的太太在今天中午死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那人说:"现在已经黄昏,你也很快就会死,何必哭泣呢?"
  蜉蝣听了,哭得更伤心。
  那个人不禁觉得好笑,蜉蝣朝生而夕死,中午死和黄昏死有什么不同,何必哭泣呢?于是他就离开了。
  等他走远了,他才想到,从人的眼光看来,蜉蝣的一生虽是如此短促,中午和黄昏差别不大;可是从蜉蝣的眼睛看来,中午到黄昏就是它的下半生,那下半生也是和人的下半生一样的漫长呀!因此,他慈悲的走回去看那只蜉蝣,蜉蝣已经死在黄昏的树下了,那只蜉蝣竟以自己的后半生来悼念爱妻,使那个人深深的感动,而亲手把蜉蝣埋葬了。
  我们生而为人,自诩为万物之灵,动物中的至尊,以至于不能从其他众生的眼光看生命,也就难以开展真实的慈悲了。
  我每天爬山的时候,总是把小虫从石阶上移到草丛,并且希望登山的人也都能看脚下,免得日后生起踩到蛤蜞那样的愧悔呀!


http://www.mypcera.com/photo/326a/lmhc/images/pic110_jpg.jpg
花的生命
 在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听众问我:"林先生在演讲里一直叫我们爱护生命,可是演讲台上摆满了鲜花,难道花不是生命吗?为什么我们爱护动物的生命,不能爱一朵花的生命呢?"
  确实,花也是一种生命,以佛教的观点看来,生命可以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有情的生命,一种是无情的生命。
  凡是有生死的都是生命,即使是一朵花。一技草、一粒石头,也都是生命,但是有情的生命除了生死之外,有三种特质:
  一是有情感,有情爱的感受,例如会因情感的遭遇欢喜或悲伤、快乐或痛苦。
  二是有情欲,有情爱的欲望,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企图。追求和奔波。
  三是有情识,有情爱的见解,思想和意识,希望自己的情爱圆满,达到理想的境地。
  我们如果伤害有情感、有情欲、有情识的众生,它立刻就会受到巨大的痛苦,例如我们如果把一只猫的头砍断摆在讲台上,那只猫立刻失去魂魄,看到的人也会感觉非常恐怖。
  但是花是没有情感、情欲、情识的生命,它被剪来插在花瓶,并不会立即有巨大的痛苦,它依然会美丽的开放,一直到凋谢的时候。
  理论上,真正爱惜生命的人,要珍惜一朵花、一枝草、一粒石头的生命,但是更急迫的是去爱那些有情感、有情欲、有情识的众生,以这种感同身受的爱,来开展我们内在爱的品质、慈悲的品质、柔软的品质。
  如果我们不能爱护有情的生命,又如何能疼惜那些无情的生命呢?
  花,以生命作为奉献,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丽,让我们也愿自己的心如花一样美丽,来慈爱一切的生命,这样,一朵花的生命也就有了无比的价值。 

http://www.mypcera.com/photo/326a/lmhc/images/pic072_jpg.jpg
心里的宝玉
  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的去找一个老的玉石家,学习王的鉴定。
  当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王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玉石的专家。
  老师傅随手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星期。
  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
  老师几乎什么都讲授了,关于玉的知识却一句也不提。
  而且,每天都叫那个青年捏一块玉听课。经过了几个月,青年开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你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
  老师开心的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很喜欢。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的,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佛法与人生不也像学着去懂一块玉吗?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上法获得真实的法益的,这是为什么经典上说:"法不孤起,随缘而起"的原因了。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
  佛法就好像手中的一块玉,如果没有握过许多泛泛的石头,就不能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贵了。
  所以,要学佛的人,应该先认识人生。  

http://www.mypcera.com/photo/326a/lmhc/images/pic070_jpg.jpg

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
  小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小学生写作文、日记、周记,一开始都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其实,那时候很多人没射过箭,也没有见过织布的梭子。
  到四年级,我们的导师才严格规定:不论是作文、日记、周记都不准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要使用那些平常看得见的东西来形容。
  一时之间,光阴和日月就变得很热闹了。
  例如光阴似鱼,日月如鸟。
  例如光阴似水,日月如云。
  例如光阴似风,日月如电。
  也有说光阴似蝴蝶,翩翩飞去;日月如蜜蜂,一次只留下一些甜蜜的回忆。
  从此,创造力大开。
  一直到四十岁以后,才知道光阴和日月都是快到无法形容和譬喻的。
  偶尔想起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童年岁月,自己也开心地笑了。
  光阴似箭,是火箭;日月如梭,是太空梭。
  光阴还是似箭,箭箭穿心。
  日月依然如梭,梭梭滴血。
  "日历,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想起小学的一课课文,现在没有日历可撕了,心里才真的是着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