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章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01:29
- 提问者网友:泪痣哥哥
- 2021-03-05 04:17
编者按文章这种说法对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3-05 05:01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上演着一部精彩的大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法、墨最是闻名。到了魏晋时期,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诸葛亮。可以说他的出现,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政治旗帜,道法两家为修身和治国方略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是多元思想融合的代表。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韬略,这我不多加分析。因为这是先天因素,并不能代表什么,也无从效仿之处。孔明之所以能受后世推崇备至,还是取决于他的人格闪光点。
他的人格有何魅力?不妨用志存高远,鞠躬尽瘁,志虑忠纯三词加以概括。
“志当存高远”是诸葛亮说的。那他的“志”又是什么呢,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从“每自比管仲乐毅”一句中就可知道一定是“经世济民”的鸿鹄之志。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这不同于乱世中的其他人,不是当政治口号在喊,而是真正的付诸行动了,这就联系到了第二个关键词。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至于是否是诸葛亮真作,无需细究,总之这个词放在他身上就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从《隆中对》中就可看出,虽然言语对仗工整,气魄不凡,但却没有一句废话空话,句句点在要害上,后来三国局势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刘备死后,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就变成了诸葛亮,三国志中描述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巨”可以理解,为何要有“细”呢?很明显,这就验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亲力亲为,甚至连用刑打板子都要亲临检查。要知道孔明出山前是干啥的?“躬耕于南阳”,凭着岳丈黄承彦的家世,他就穷到买不起菜吗?毫无疑问,这是道家所主张的修身,是文人的一种雅兴,清高做派。延续到官场,他的作风却天地两极,截然不同。传说中的方士,神仙都能活上百八十岁,而他却在知天命之年死于军旅。现在很多人习惯拿诸葛亮的管理作为典型的失败管理案例,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诸葛亮掌控的是一个国家,无论它的国土有多大,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政权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也是做大做强,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企业的利益在于赚更多的钱,政权的利益则在于有更多的人,有更强的军,有更大的地。诸葛亮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是一个标准的政治理想,所以不能想当然的拿企业和诸葛亮的蜀国政权相比较。说他不重视培养人才,那去看看“蜀汉四相”中其他三相哪个不是孔明提拔上来的,姜维更是凭一名降将就封侯拜将。说他不会用人,大权独揽,熟不知这是时局所迫,诸葛一生唯谨慎,沉重的政治抱负系于他一身,托孤之景时刻浮现,容许他能有一点点疏忽吗?事实证明,他用自己盛年的全部心血造就了三国中最清廉的政府“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蜀国。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兵困民乏,经济落后,最后瞬间灭亡。但这怪不到诸葛亮,他去世于234年,蜀国则灭亡在他逝后的第30年。
所谓“志虑忠纯”,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来形容费祎、董允等人的,但用在他身上也没有一点问题。所谓“永安托孤”一直被冠以君臣信任的典范,那我们可以用来支撑一下信念,但却不能当真。总之,不可能像陈寿想的那样轻巧,刘备不会授予诸葛亮自立之权。但无论怎样,诸葛亮死后在蜀国的地位就像当年的曹操,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肯定要篡位的,同受托孤的李严就写信撺掇他加“九锡”,其实就等于预示篡位了,但他坚决地回掉了。结合诸葛亮的《临终遗表》和他执政十几年的所为,他对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刘禅,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时刻教......余下全文>>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韬略,这我不多加分析。因为这是先天因素,并不能代表什么,也无从效仿之处。孔明之所以能受后世推崇备至,还是取决于他的人格闪光点。
他的人格有何魅力?不妨用志存高远,鞠躬尽瘁,志虑忠纯三词加以概括。
“志当存高远”是诸葛亮说的。那他的“志”又是什么呢,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从“每自比管仲乐毅”一句中就可知道一定是“经世济民”的鸿鹄之志。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这不同于乱世中的其他人,不是当政治口号在喊,而是真正的付诸行动了,这就联系到了第二个关键词。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至于是否是诸葛亮真作,无需细究,总之这个词放在他身上就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从《隆中对》中就可看出,虽然言语对仗工整,气魄不凡,但却没有一句废话空话,句句点在要害上,后来三国局势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刘备死后,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就变成了诸葛亮,三国志中描述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巨”可以理解,为何要有“细”呢?很明显,这就验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亲力亲为,甚至连用刑打板子都要亲临检查。要知道孔明出山前是干啥的?“躬耕于南阳”,凭着岳丈黄承彦的家世,他就穷到买不起菜吗?毫无疑问,这是道家所主张的修身,是文人的一种雅兴,清高做派。延续到官场,他的作风却天地两极,截然不同。传说中的方士,神仙都能活上百八十岁,而他却在知天命之年死于军旅。现在很多人习惯拿诸葛亮的管理作为典型的失败管理案例,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诸葛亮掌控的是一个国家,无论它的国土有多大,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政权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也是做大做强,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企业的利益在于赚更多的钱,政权的利益则在于有更多的人,有更强的军,有更大的地。诸葛亮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是一个标准的政治理想,所以不能想当然的拿企业和诸葛亮的蜀国政权相比较。说他不重视培养人才,那去看看“蜀汉四相”中其他三相哪个不是孔明提拔上来的,姜维更是凭一名降将就封侯拜将。说他不会用人,大权独揽,熟不知这是时局所迫,诸葛一生唯谨慎,沉重的政治抱负系于他一身,托孤之景时刻浮现,容许他能有一点点疏忽吗?事实证明,他用自己盛年的全部心血造就了三国中最清廉的政府“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蜀国。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兵困民乏,经济落后,最后瞬间灭亡。但这怪不到诸葛亮,他去世于234年,蜀国则灭亡在他逝后的第30年。
所谓“志虑忠纯”,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来形容费祎、董允等人的,但用在他身上也没有一点问题。所谓“永安托孤”一直被冠以君臣信任的典范,那我们可以用来支撑一下信念,但却不能当真。总之,不可能像陈寿想的那样轻巧,刘备不会授予诸葛亮自立之权。但无论怎样,诸葛亮死后在蜀国的地位就像当年的曹操,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肯定要篡位的,同受托孤的李严就写信撺掇他加“九锡”,其实就等于预示篡位了,但他坚决地回掉了。结合诸葛亮的《临终遗表》和他执政十几年的所为,他对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刘禅,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时刻教......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