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大典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9:24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2-22 09:32
御大典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02-22 10:31
问题一:御经筵是什么意思?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二百余年。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问题二:解什么意思 解
百科名片
解,中国汉字。“解”字有多音多义,并且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 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宋体“解”字
拼音:jiè、jiě、xiè 部首:角 五笔输入法:qevh 笔画数:13 笔顺编号:3535112533112[1]
编辑本段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溶化:溶解。解冻。 5、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3、系结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邂”,邂逅。 3、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4、(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5、姓。解姓。 6、系结。[1]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2、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余下全文>>问题三:大正珍宝现在市场价格是多少,御即位大典纪念,直径90mm,厚6mm 10分从没见过这等“宝贝”问题四:解算是什么意思 解
百科名片
解,中国汉字。“解”字有多音多义,并且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 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宋体“解”字
拼音:jiè、jiě、xiè 部首:角 五笔输入法:qevh 笔画数:13 笔顺编号:3535112533112[1]
编辑本段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溶化:溶解。解冻。 5、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3、系结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邂”,邂逅。 3、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4、(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5、姓。解姓。 6、系结。[1]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2、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余下全文>>问题五:“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是什么意思?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后因和明世宗朱厚熜同音,世宗为改名孚敬,赐字茂恭,永嘉永强(今温州市瓯海区)人。13岁时,题诗以卧龙自许。弱冠游乡校,督学使者惊其论议,以为前程不可限量。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复七试不第,“筑精舍于姚溪,读书授徒,慨然有治平志”。正德十六年(1521)始登进士,年已47岁。同年三月,武宗朱厚照病死,无子,大臣拥立堂弟朱厚熜为帝。即位后,帝欲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考,朝议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称明孝宗朱佑樘(武宗之父)为皇考,以朱佑杬为兴献帝,世宗不乐,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七月初一上疏,认为“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和“今武宗无嗣”迎立“兴献王长子”,情况不同,前者属于继嗣,后者属于继统,因此力主尊本生父为皇考,世宗得疏大喜,但迫于武宗遗诏起草者杨廷和等的反对,未能更议,授璁南京刑部主事。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同官桂萼上疏申论继统之说,世宗心动,复下廷议。三年正月,璁再上疏斥继嗣说“宁负天子,不敢忤权臣”,于是世宗排除阻挠,诏令璁进京议礼,升二人为翰林学士。继嗣派官员在杨廷和支持下“欲扑杀之”,璁冒死面折廷臣之非,得到世宗赞同。廷和子杨慎偕翰林学士三十六人以罢退相威胁,均遭斥责停俸,月余,杨慎、王元正等又发动疏谏和撼门大哭,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拘捕为首者,廷杖死者十七人,下狱一百数十人,史称“议大礼”之争。从此璁深得宠信。四年冬,《大礼集议》成,进詹事兼翰林学士。五年七月,升兵部右侍郎,寻进左侍郎。六年,进《大礼要略》,命开馆纂修《明伦大典》,敕掌都察院事。冬,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七年正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七月《明伦大典》成,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八年九月,杨一清罢相,遂为首辅。十三年,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十四年春得疾,屡疏致仕,护送回乡。十八年二月六日卒,享年65岁,谥文忠,封赠太师。遗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縢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谕对录》、《钦明大狱录》、《霏雪编》、《嘉靖温州府志》等。璁从进士到入参政务仅六年,位居首辅六年,备极宠荣,世所罕见。《明史》本传赞其政绩:“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言。”“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但对其“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亦有微词。
张璁,字秉用,永嘉人。举于乡,七试不第。将谒选,御史萧鸣凤善星术,语之曰:“从此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璁乃归。正德十六年登第,年四十七矣。
世宗初践阼,议追崇所生父兴献王。廷臣持之,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以是年七月朔上疏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陛下嗣登大宝,即议追尊圣考以正其号,奉迎圣母以致其养,诚大孝也。廷议执汉定陶、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记》曰:‘礼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其为人后之义甚明。故师丹、司马光之论行于彼一时则可。今武宗无嗣,大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著为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实所以承祖宗之统,与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议者谓孝庙德泽在人,不可无后。假令圣考尚存,嗣位今日,恐弟亦无后兄之义。且迎养圣母,以母之亲也。称皇叔母,则当以君臣礼见,恐子无臣母之义。《礼......余下全文>>问题六:奉天承运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而其中策书等诏旨的写作格式,据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汉制度注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如《晋书》帝纪三晋武帝即位诏,帝纪六东晋元帝即位诏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唐代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唐六典》卷8门下省“给事中”条)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与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国朝诸臣奏议》卷47蔡承禧:《上神宗论除授不经二府》,此处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此类诏令,多见于真宗以后诸帝,承平日久,日益觉得自己的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谕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经世大典序录.帝制》)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实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不过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阀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余下全文>>问题七:瞒天过海讲的是什么? 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
记得采纳啊问题八:古代宫廷御颜用的是什么方法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余下全文>>
百科名片
解,中国汉字。“解”字有多音多义,并且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 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宋体“解”字
拼音:jiè、jiě、xiè 部首:角 五笔输入法:qevh 笔画数:13 笔顺编号:3535112533112[1]
编辑本段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溶化:溶解。解冻。 5、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3、系结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邂”,邂逅。 3、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4、(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5、姓。解姓。 6、系结。[1]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2、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余下全文>>问题三:大正珍宝现在市场价格是多少,御即位大典纪念,直径90mm,厚6mm 10分从没见过这等“宝贝”问题四:解算是什么意思 解
百科名片
解,中国汉字。“解”字有多音多义,并且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 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宋体“解”字
拼音:jiè、jiě、xiè 部首:角 五笔输入法:qevh 笔画数:13 笔顺编号:3535112533112[1]
编辑本段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溶化:溶解。解冻。 5、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3、系结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邂”,邂逅。 3、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4、(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5、姓。解姓。 6、系结。[1]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2、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余下全文>>问题五:“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是什么意思?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后因和明世宗朱厚熜同音,世宗为改名孚敬,赐字茂恭,永嘉永强(今温州市瓯海区)人。13岁时,题诗以卧龙自许。弱冠游乡校,督学使者惊其论议,以为前程不可限量。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复七试不第,“筑精舍于姚溪,读书授徒,慨然有治平志”。正德十六年(1521)始登进士,年已47岁。同年三月,武宗朱厚照病死,无子,大臣拥立堂弟朱厚熜为帝。即位后,帝欲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考,朝议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称明孝宗朱佑樘(武宗之父)为皇考,以朱佑杬为兴献帝,世宗不乐,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七月初一上疏,认为“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和“今武宗无嗣”迎立“兴献王长子”,情况不同,前者属于继嗣,后者属于继统,因此力主尊本生父为皇考,世宗得疏大喜,但迫于武宗遗诏起草者杨廷和等的反对,未能更议,授璁南京刑部主事。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同官桂萼上疏申论继统之说,世宗心动,复下廷议。三年正月,璁再上疏斥继嗣说“宁负天子,不敢忤权臣”,于是世宗排除阻挠,诏令璁进京议礼,升二人为翰林学士。继嗣派官员在杨廷和支持下“欲扑杀之”,璁冒死面折廷臣之非,得到世宗赞同。廷和子杨慎偕翰林学士三十六人以罢退相威胁,均遭斥责停俸,月余,杨慎、王元正等又发动疏谏和撼门大哭,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拘捕为首者,廷杖死者十七人,下狱一百数十人,史称“议大礼”之争。从此璁深得宠信。四年冬,《大礼集议》成,进詹事兼翰林学士。五年七月,升兵部右侍郎,寻进左侍郎。六年,进《大礼要略》,命开馆纂修《明伦大典》,敕掌都察院事。冬,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七年正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七月《明伦大典》成,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八年九月,杨一清罢相,遂为首辅。十三年,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十四年春得疾,屡疏致仕,护送回乡。十八年二月六日卒,享年65岁,谥文忠,封赠太师。遗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縢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谕对录》、《钦明大狱录》、《霏雪编》、《嘉靖温州府志》等。璁从进士到入参政务仅六年,位居首辅六年,备极宠荣,世所罕见。《明史》本传赞其政绩:“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言。”“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但对其“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亦有微词。
张璁,字秉用,永嘉人。举于乡,七试不第。将谒选,御史萧鸣凤善星术,语之曰:“从此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璁乃归。正德十六年登第,年四十七矣。
世宗初践阼,议追崇所生父兴献王。廷臣持之,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以是年七月朔上疏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陛下嗣登大宝,即议追尊圣考以正其号,奉迎圣母以致其养,诚大孝也。廷议执汉定陶、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记》曰:‘礼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其为人后之义甚明。故师丹、司马光之论行于彼一时则可。今武宗无嗣,大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著为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实所以承祖宗之统,与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议者谓孝庙德泽在人,不可无后。假令圣考尚存,嗣位今日,恐弟亦无后兄之义。且迎养圣母,以母之亲也。称皇叔母,则当以君臣礼见,恐子无臣母之义。《礼......余下全文>>问题六:奉天承运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而其中策书等诏旨的写作格式,据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汉制度注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如《晋书》帝纪三晋武帝即位诏,帝纪六东晋元帝即位诏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唐代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唐六典》卷8门下省“给事中”条)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与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国朝诸臣奏议》卷47蔡承禧:《上神宗论除授不经二府》,此处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此类诏令,多见于真宗以后诸帝,承平日久,日益觉得自己的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谕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经世大典序录.帝制》)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实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不过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阀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余下全文>>问题七:瞒天过海讲的是什么? 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
记得采纳啊问题八:古代宫廷御颜用的是什么方法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