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菩提萨埵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7 09:20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2-27 03:30
菩提萨埵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2-27 03:40
问题一:心经中的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 心经帮助世人远离颠倒梦想.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开启智慧之缘。
普巴先生多年对佛教的研究,用《科学说心经》重新诠释了心经,在他的解释中,菩提萨埵 在全文中的意思是① 人不贪欲,就会无求,就会不追求邪恶、黑暗的享受。② 而那些暴力、邪恶、黑暗对世界生存资源的垄断,终究会得到相应的罪孽,因为因果如此。问题二:菩萨的意思是什么? 菩萨是什么意思,可以从几方面说!
比如我们说,会计,有代表他的区别,也有他做的事情!
菩萨第一呢,他是觉悟者,证得解脱,但是不忍看到大众受苦,所以留在世间度化众生!
第二,从证果来说,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第仨当然也有我们普通世俗间的说法,说某某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说乐于慈悲帮助人!问题三:双面菩萨是什么意思 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ǒ)”的简称,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译音是摩诃萨,又意译为“大士、圣士、开士”等名称。
菩萨,梵语Bodhisattva,华言「菩提萨埵」,是旧译(唐前为旧)。大道心众生,新译云觉有情、菩提是道,萨埵是勇猛义。菩萨心愿,为悲愍众生,故勇猛求道。菩萨又译作开士、大士等,开发大智、
大慧、大悲、大愿之有德行、有学养之人也,佛家总以此名为求佛果的大乘众。通常人以为泥塑、木雕等是菩萨,其实这只是将菩萨的精神形像化,供人忆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践之道。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论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称为菩萨。学佛的人欲想实践菩萨愿心,即需实践六度波罗蜜(波罗蜜为究竟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习。布施,有财施、法施、内施、外施、一切施;如舍身成仁、释迦舍身肉饲鹰,皆是布施的表现。持戒,大乘的菩萨戒,不只止息恶法,而且积极实行善法。忍辱,菩萨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现。精进,有内外精进二种,勤修戒定慧是内,立誓息灭贪瞋痴的行动是外。禅定是去恶、静虑。菩萨有禅定功夫,方能引发智慧,繁兴大用。最后般若译为妙智慧,能解惑开慧的根本智,笃行修持应物设施是差别智。凡能积极内外实践这六度称为大菩萨。如大智文殊师利、大悲观世音、大行普贤、大愿地藏王、大势至等代表佛教中菩萨最高典范。以上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菩萨道路」。
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   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又《佛地论》有三义:“1. 谓诸萨 求菩提故。2. 缘菩提萨 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萨 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问题四:南无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意思?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什么叫嗔恚?嗔恚就是脾气,就是烦恼,也就是无明。嗔恚有如火那么厉害。所谓:‘星星之火,可烧功德之林。’古人也说:‘千日打柴一火焚。’意思就是你砍了一千天的柴,但只需一点火就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柴都烧尽。这是形容我们在平时所作的善业功德,虽然修持多时,可是你一发脾气,生了无明火,就把所积的种种功德都烧尽了。什么样的人欢喜发无明火呢?就是阿修罗。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趣向之一道。有的属佛道,其性格多数是慈悲。属仙道者爱好清闲。属人道者就和每一个人都有缘。属鬼道者多数是性奸滑,不愿吃亏,为人不老实,总是鬼鬼祟祟的。鬼祟,就是和鬼做祟。祟,也就像前面所讲的罗刹鬼,总想‘欲来恼人’。属畜生道者其贪欲重,无论什么他都不怕多,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贪得无厌。属修罗道者就好发脾气,这种人动不动就生起火来,大发脾气。像这一类人该怎么办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呢?这部妙法莲华经,已详详细细把这法门告诉你。就是要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并且要时时刻刻念,毫不间断。常,谓之不断。每到某一庙上去,凡有供佛的地方,或供观世音菩萨的地方,便应该恭敬地叩头顶礼。也不要今天拜,明天不拜;今早顶礼,晚间就不叩头了。若能虔诚恒常敬礼诸佛菩萨,久而久之你的脾气毛病就没有了,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们若不相信,我把自己一个经验说出来让诸位作为借镜。我以前也是脾气很大的人,说打人就打人,说骂人就骂人。在我十二、三础的时候,欢喜打架,无论你是多大的大人,和我在一起就要听我的指挥。不听我指挥,我就打!死了也要打,打到你降伏为止。这叫什么?这就是一种修罗的行为。以后我学佛了,才觉悟这种恶脾气是不对的,也就改过自新,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所以现在做了师父也要修忍辱行。有时徒弟来欺负师父,先发脾气,可是我低声下气,忍耐到他慢慢明白,知道自己错了。以前我发人的脾气,现在被徒弟来欺负我,这可说是一种报应吧!有人问:‘那一个徒弟欺负你呀?’那一个欺负我就是那一个。没有对我发脾气也就不算,你有发过我的脾气就会知道。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问题五:佛教中“菩萨”一词是什么意思?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菩萨』,系菩提萨 (梵语)之略称;菩提即觉、智之意,萨即有情、众生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法界之一。何谓『菩萨』?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又《佛地论》有三义∶「1.谓诸萨 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 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 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种性-未得净心。2.入-发心修学。3.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净-入净心地。5.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熟-入毕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菩萨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菩萨应持之戒,称为「菩萨戒」。问题六:菩提萨托 什么意思 bodhisattva
是梵文
翻译作菩提萨埵
就是菩萨的意思
参考资料:台灣老男生问题七: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梵语,义为觉者——,觉者圆满是自觉觉他。
上求大觉:自觉——以成佛。
下求有情:觉他——以度众。
成佛度众:大慈大悲——而无我。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出世在於度已,入世在於度人”。出世正所以为入世,入世也所以为出世。因此,佛法的究竟,意义的所在,是在发菩提心四弘誓愿,行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道。
要行菩萨道,先要发菩提心。发菩萨心,第一无我,第二慈悲。也就是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才能不断慈悲,佛法是灭我利他的。灭我才能生觉悟,觉悟才能生智慧,大智大觉才能达到大圆满大般若。从小我见大我;从大我见超我;从超我见无我;从无我见无所谓有我,无所谓无我;从无所谓有我无所谓无我,而获得大圆满大般若之无上妙境。这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学大乘法。以了一心为根本。若实了一心。则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将不求而自至。
无边众生,不明因果,“痴迷有我”不畏因果,果报到时,“知空生畏”,痛苦啼怜,贪嗔痴迷,进入轮回;有缘众生,明白因果,而生“觉悟”。明白无常,知道无我,进入涅盘,成为菩萨。圆成因果,自觉觉他,出轮回苦,觉行圆满,成就真佛。修佛成佛,在迷觉间,迷是众生;觉是真佛。众生都是,未觉悟的,未来诸佛。
正是众生在迷,不知道因果故,生不知从何来,死不知那里去,贪嗔痴迷钻六道,生死轮回不停步,偶尔为人苦相伴,不明因果在迷途,以愚痴为聪明,拿糊涂当明白,无尽的轮回苦,把众生害惨啦;
确是菩萨在觉,深明因果的真实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陈毅元帅语”。也正因为,菩萨明了,前因后果,圆成因果,因缘果报,成为禒萨。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唤启觉悟出轮回,慈悲普度愿无尽,人间地狱有真情。
浙江普陀山道场。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山西五台山道场。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四川峨眉山道场。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安徽九华山道场。地藏菩萨,由于发大愿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问题八:四大菩萨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做代表的: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地”就是指大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她生长的五谷杂粮养活了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而且地下的资源宝藏,更使人们得到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地还是人类的良师,是她千万年来的进化演变教会了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所以佛就用“大地”来比喻人们的“心地”。说人们的心本来很大,可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啊,是真正的大圆满,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般若,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说一切经论,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不但一切经皆是大圆满,甚至于每一部经,字字都是大圆满。学习佛学的人,什么时候能参透“学佛即是修心”这个道理,那才会知道其味无穷啊!这个道理和“全息”理论也有点相似吧!《地藏经》主要是给人们讲进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那就是“孝亲尊师”。如上所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良师,因此,佛陀教育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师道”。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呢?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本事。所以,“尊师重教”才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根本,一切圆满都从这里开始。如果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一步——我们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再将孝敬进一步发扬光大,去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平等,这就是“观音”法门了。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哪里来的观音!这就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哪会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而讲究“孝、慈”绝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才能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则代表“实践”,提醒人们要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那就如同是普贤菩萨了。你看谁是普贤呀?人人都可以是普贤!普贤法门也是圆满的法门么!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呢?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没有真正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了。四大菩萨表现此意,他们代表圆满的大乘佛法。所以要从地藏菩萨那里学孝敬开始,进而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文殊菩萨的大智大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这样学习佛法,就不会迷信了!问题九:佛教的一切菩萨摩诃萨是什么意思 一切是指所有的菩萨。菩萨摩訶萨: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