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怎样让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07:53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2-05 16:48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怎样让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怙棘
  • 2021-02-05 17:24
一、 用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
五位老师中,我是第一个上课的。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我发现我所上班级学生座位正好是7的倍数。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座位中得出几个加法算式:7+7,7+7+7,7+7+7+7+7+7+7。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算式,从中学生感受到这些算式的繁杂性,最后顺理成章的引出简便方法:用乘法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好像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个概念。可是,在练习过程中,随着情境的更换,很多学生有些云里雾里。当时,我很纳闷:学生对概念不是理解了吗,怎么就不能灵活应用呢?接下来,我听了大家的点评,以及后面几位老师的课,我清楚地认识到:概念课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实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等大量不同类型的直观感性材料出发,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概念的本质。很明显,我所执教的这堂课只是单纯地依靠一些直观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因为材料本身的局限性而形成片面性和狭隘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概念的准确掌握。
二、使用学具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我们五位老师中,有一位老师利用了学具进行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老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摆出几个相同的形状,根据这些形状写出加法算式;接下来,小组汇报,得到了大量相同加数的算式,同时,还出现了加数不相同的情况,给接下来的概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反例。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些算式中观察、分析。从而得出乘法的概念。学生兴趣盎然,概念的获得也是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体验和感悟。它需要在做的过程与思考的过程中积淀。而儿童认识规律主要通过“感知—表象---概念”这样的一个过程。操作学具正好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紧扣概念教学的关键字,使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概念中都有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关键。教学中只有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它的深刻涵义,才会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概念的关键字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即几个几相加。如8+8+8+8+8+8这个加法算式中有6个8相加,可以写成6×8或8×6。反过来,要让学生明白,这个乘法算式中,8指相同的加数,6指有6个这样的8相加。这样反复地紧扣这一关键字,学生对于乘法的意义理解自然根深蒂固了。
四、 设计好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地修正学生的概念
在我的教学环节中,练习设计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设计练习时,我们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练习的环节不宜过多,但应将每个环节做强做大,讲究实效性。
首先是基础题的设计。这道题的类型基本与导入概念材料类似,检测学生对概念是否理解到位。如本课的基础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 6 + 6 + 6 ;(2) 4 + 4 + 4 + 4 ;(3) 2 + 2 + 2 + 2 + 2 。这样的基础题可让基础差的学生解决,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然后是是辨析题的设计。在练习中,恰当引入反例,可以使新教学概念的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还可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正反比较,寻找自己思路中的错误,进行反思,强化理解记忆。如:反例3 + 3 + 3 + 2,10+10+6+10+10等的出示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是应用题的设计。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须回到生活中去,我们要设计好富有实用性、生活性的应用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道题做完后,还可设计“编故事”(编应用题)的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乘法事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