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余华作品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01:57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3-22 13:04
评论余华作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路难
- 2021-03-22 14:04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余华的创作转型,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还体现在故事叙述方式上。下面笔者试着以余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活着》为例,从主题的变换、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艺术等方面来浅析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一、小说主题从“人性恶”转向“人性善”
二、人物形象趋于丰富多元
三、“现实主义”叙述方式的凸显
总之,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作家对世态人情的深入洞察和对前期创作风格的有意背离,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前期寻求语言张力与刺激、叙述风格的陌生化转向 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将先锋笔法的刻板转变为用典型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出现实的写作特色,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形式的消解与意义的重建———论九十年代先锋派小说的历史转型[A].选自李复威,张德祥.《90年代文学潮流大系》之《时代文论》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P45-50.
[2]余华.<活着>前言[A].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P3.
[3]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4):36-40.
[4]孙晓彦,张振安.综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成功[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2):147-149
[5]舍勒.论悲剧性现象.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P480.
[5]吕晓洁.追问生存——余华小说主题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02-104.
[7]袁书会,朱霞,张学海.文学理论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P31.
[8]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一、小说主题从“人性恶”转向“人性善”
二、人物形象趋于丰富多元
三、“现实主义”叙述方式的凸显
总之,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作家对世态人情的深入洞察和对前期创作风格的有意背离,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前期寻求语言张力与刺激、叙述风格的陌生化转向 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将先锋笔法的刻板转变为用典型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出现实的写作特色,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形式的消解与意义的重建———论九十年代先锋派小说的历史转型[A].选自李复威,张德祥.《90年代文学潮流大系》之《时代文论》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P45-50.
[2]余华.<活着>前言[A].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P3.
[3]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4):36-40.
[4]孙晓彦,张振安.综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成功[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2):147-149
[5]舍勒.论悲剧性现象.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P480.
[5]吕晓洁.追问生存——余华小说主题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02-104.
[7]袁书会,朱霞,张学海.文学理论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P31.
[8]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