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说心遍一切处,是不是说虚空都可产生出念头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5 15:32
- 提问者网友:树红树绿
- 2021-11-15 06:15
楞严经说心遍一切处,是不是说虚空都可产生出念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11-15 07:38
虚空不是真空,它的空相也是有。
如果你所说的念头是指第六识”意“就是我们的思维相想,那么虚空会产生念头。因为虚空为尘,当我们的眼根与虚空这个色尘相触,眼识就由之而生。再由我们第六识的分别,生出此为虚空的念头。
如果你的念头指的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那并非是虚空产生念头,而是虚空也是念头产生的。楞严经的说法是“前尘虚妄相想”。
楞严经是让我们知道六识非我,让我们从根中用力去修习。所以学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当我们去思考佛经的真意时,其实我们所用的都是第六识,而楞严经又让我们舍识用根。想做到“愿解如来真实意”何其困难。
那如何才能体会经中的真意呢?印光法师有如下开示:
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追问我的意思是虚妄心可以遍一切处吗?无情众生会产生第六识吗?追答 根和尘都遍一切处,则根尘相触而生的妄自然可以遍一切处。但识是根尘相触之缘所生,所以只能说可以遍一切处,但未必是一切时都遍一切处。另外,尘本属妄,识为妄上生妄,是否遍一切处与我们修习实在是关系不大。
楞严经不是让我们去纠结各种概念的,而是教舍识用根这种修学方法的。如果我们在这些名相上下功夫就是舍本逐末了。并且在名相上所下的功夫所用都是第六识,只会离佛所教导的正路越来越远。
要相信佛说的我们都有本觉,当我们证得无上菩提这些自然都会明白的,处于凡夫地研究这些,首先对错都是未知数,其次浪费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今生不能证道,来生又要重头来。平时要仍以念佛为主,念到业尽情空这些自然都会明白的。
至于无情众生是否会产生六识,这个只能去推断。我们都知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见无情众生也是有识的。
如果你所说的念头是指第六识”意“就是我们的思维相想,那么虚空会产生念头。因为虚空为尘,当我们的眼根与虚空这个色尘相触,眼识就由之而生。再由我们第六识的分别,生出此为虚空的念头。
如果你的念头指的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那并非是虚空产生念头,而是虚空也是念头产生的。楞严经的说法是“前尘虚妄相想”。
楞严经是让我们知道六识非我,让我们从根中用力去修习。所以学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当我们去思考佛经的真意时,其实我们所用的都是第六识,而楞严经又让我们舍识用根。想做到“愿解如来真实意”何其困难。
那如何才能体会经中的真意呢?印光法师有如下开示:
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追问我的意思是虚妄心可以遍一切处吗?无情众生会产生第六识吗?追答 根和尘都遍一切处,则根尘相触而生的妄自然可以遍一切处。但识是根尘相触之缘所生,所以只能说可以遍一切处,但未必是一切时都遍一切处。另外,尘本属妄,识为妄上生妄,是否遍一切处与我们修习实在是关系不大。
楞严经不是让我们去纠结各种概念的,而是教舍识用根这种修学方法的。如果我们在这些名相上下功夫就是舍本逐末了。并且在名相上所下的功夫所用都是第六识,只会离佛所教导的正路越来越远。
要相信佛说的我们都有本觉,当我们证得无上菩提这些自然都会明白的,处于凡夫地研究这些,首先对错都是未知数,其次浪费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今生不能证道,来生又要重头来。平时要仍以念佛为主,念到业尽情空这些自然都会明白的。
至于无情众生是否会产生六识,这个只能去推断。我们都知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见无情众生也是有识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11-15 09:19
这里的一切处是指遍精神世界一切处,不是遍这个物质世界一切处。佛经里的虚空很多是指精神世界的自性虚空,不是这个物质世界的虚空。因为精神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用物质的虚空来做比喻。以外喻内。佛经中很多都是比喻,不要执着在文字上面。
- 2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11-15 08:55
虚空怎么可能产生念头?虚空就是空无的意思,在色之外,称为空。既然是空怎么能生,能生,就不能叫作空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