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王维《过积香寺》和杜甫《江汉》的鉴赏 谢谢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05:01
  • 提问者网友:你独家记忆
  • 2021-04-07 20:56
最好是讲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4-07 22:31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少年得志,即进入官场,诗歌也早就享有盛誉。早年颇有远大抱负,显得英气逼人。中年后因官场倾轧,灰心失意,经安禄山之乱后,思想更加消沉,欲求归隐而不可得,便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退朝之后,焚香烛坐,以诵禅为事。”(《旧唐书.王维传》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每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自得其乐。晚年则沉湎在寂静的禅境。

  《过香积寺》写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过,访问。探访香积寺,是诗人隐居蓝田别墅,寻仙奉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寻常看不见,所以常人不知,因“不知”,故欲寻访,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进山要走好几里路,在那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还没有见到寺院,可见诗人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结合首联,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颈联写得最传神。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 。只见这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的阴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为该诗诗眼,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冷寂暗淡的心理状态,与红尘繁杂、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山水也如人一般呜咽、阴冷,尽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其内容含量远远超出几句诗的范围,表现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 ”,想到了一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此时的心意。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的“空”,是空寂宁静幽深的意思。诗人面对“空潭”,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 ,还百姓一方平安。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面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实际让人联想的却是多面的:人啊,面对纷扰繁杂的世界,就该学习佛家,闭目静坐,不生杂念,不受世俗欲念影响,求得心灵安宁;在官场打斗争闹的人们,能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不是会宁静许多吗?

  怀才见弃,报国思用
  ——杜甫《江汉》赏析

  (陕西)王周平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 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次句写得巧妙,在“一腐儒”前冠以“乾坤”二字,自谦中有自负,试问,乾坤之内,像杜甫这样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

  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此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遗。

  尾联用典,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诗人显然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当然是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的慷慨情怀,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中有道”的意趣。在诗里,他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迷人,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让人获得一种从繁杂入宁静的美的享受,让人的心灵平静下来,调整心态,享受生命。

  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度浑然天成,不露一丝刻意的痕迹。从这个角度讲,本诗不愧是王维山水诗的典范作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4-07 23:16
  • 2楼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4-07 22:39
王维——《过香积寺》 【年代】:唐 【作者】:王维——《过香积寺》 【内容】: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者】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香积寺:中国佛教著名古刹。唐神龙二年(706)建于长安神禾原(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寺内建有十三层大塔一座,今昔对比尚存十一层,通称为善导塔。 制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赏析】: 全诗没有一字写寺,而寺院已在字里行间。所写的都是寺外的环境,更见古寺的幽深。卒读之余,令人不禁陡然想起绘画中“深山藏古寺”的名典。 杜甫——《江汉》 【年代】:唐 【作者】:杜甫——《江汉》 【内容】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