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宫廷选官制度吸取了中国古代那种选官制度?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1 06:13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2-20 08:28
英国宫廷选官制度吸取了中国古代那种选官制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2-20 09:35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人甚至称之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英国等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吸收和借鉴了我国的科举制度.然而,到了近代,这一确曾领先于世、推行1300余年的科举选官制度却逐渐落伍,直至衰亡.研究这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中西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 东西方国家在政抬、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同的社会背景,反映在选宫制度上,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相比之下,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较之于同期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度要先进得多.首先,被选者不受门资限制.不论出身、从事什么职业,诸如士、农、工、商,只要具备应试的文化条件,都允许应试.考试合格者,便可人仕为官.这就打破了门第观念,冲破了原来的名门、仕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选官范围,加快了官员的更新,巩固了皇权的统治. 其次,选拔制度完善,真正的人才被录用的机会较多.一方面,分级考试,逐级筛选.为保证质量,确定了各级考试等级及其递进步骤.唐朝分为贡举和制举两种:贡举的途径是,第一步为解送试,即取得省试资格的考试,合格者可进人第二步考试,即省试;制举为选择“非常之才”的考试,其途径是:第一步举荐,第二步廷试.宋朝以贡举为主,由唐朝的两步发展为三步,即解送试→省试→殿试.明朝考试又发展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可参加乡试;乡试通过者为举人,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通过者为贡生,取得殿试资格;殿试为科举最高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者为进士,其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另一方面,实行分科考试.考试的科目,各个朝代不尽相同,较为常见的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明书科和明算科等,考试成绩是选官的依据.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榜上有名者都能够为官. 可见,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下,无论是谁,穷富贵贱,只要考试合格便可能做官.这就比较规范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才选拔过程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增强了人才选拔的竞争性,有利于人才流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繁荣;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与我国古代相比,处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其选官制度就显得落后得多.第一,官吏任用仍然采用个人恩赐或委任制.有学者认为,从公元500年到公元700年间,西欧诸国的选官制大部分倒退到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篡夺了罗马的权力后,并没有应有的能力管理被他们篡夺到手的行政权力.在公元7世纪,拜占庭和波斯两个大帝国衰落的同时,阿拉伯帝国建立起来.在这个国家的政权机构中,哈里发以下的各部大臣,都由哈里发任命,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公元9一11世纪中叶,是拜占庭王朝强盛时期..科穆宁王朝将原来的军区制改为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监领主为国家提供兵源,终身享用监察院领地租税,获得领地的行政权、司法权和官吏任命权.事实证明,这种体制潜伏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这种国王恩赐制和个人委任制,缺乏公正性与竞争性. 第二,官吏选拔有较大随意性.中世纪西方各国处在教权、皇权、贵族之间的权力角逐中.在官吏任用多以封赐、恩赐、委任等方法进行的情况下,官吏职位的设定有较多的不确定、不规则.在中世纪,欧洲国家存在着领主庄园经济、教会土地占有制经济和自治城市经济,这就决定了教权、皇权、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是在僧侣、王室和贵族阶层之间展开的,其中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整个中世纪.同时,皇权与地方领主贵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权力之争,而朝廷又必须依靠这些领主(在地方又成为封主)获得税收,并提防地方封主势力联合起来对抗皇权.[s]这样,在教权、皇权、贵族权力纷争下,所有官吏职位均被教会、皇室和贵族分别垄断,官职设置和官吏任用方式由各自的需要与可能来决定,多以封赐、恩赐、委任的方式来实施,任人唯亲,其他阶层的人士做官的可能性极小,对官吏职位失去吸引力.这样,既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做官,使官吏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又增加了教会、皇室和贵族同其他阶层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这些都反映了古代西方官吏制度不成熟性. 第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官职任用从个人恩赐制过渡到政党分肥制.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国会.此时,出现了两大弊端:一是随着政党政治的推进,出现了周期性的政治振荡,每到大选之年,只要出现执政党的更迭,**官员就要随之大换班,结果造成**官员临时观点较强,缺乏长期任职的观念,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官吏任命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多数党之手,实际上使官吏任用由恩赐制发展为政党分肥制,通过竞选上台执政的政党把官职看成“战利品”,分给自己的党派、亲信,出现了任人唯亲、任人唯派、任人唯党的腐 败局面,使政 府整体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也使整个资产阶级利益受到损害.如何解决上述两大问题,便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的头等大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摸索,终于找到了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的文官制度,基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则越来越严重.西方国家的统治集团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包括对其使节、传教士、学者、商人、探险家、旅行者等到古代中国对科举制度进行考察而撰写的各类文章的研究.事实上,我国的科举选官制,早在元朝就流传到西方国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75年到达我国,并在元朝当官17年.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十分称赞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关史料证实,从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以英文或译成英文的有关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文章、书籍多达70余种,对我国科举选官制度倍加称赞.不少英国学者、政客极力建议英国**仿效.因此,1870年英国**发布枢密院令,在仿效清朝廷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对官吏选拔考试和录用的等级结构等原则作了详细规定,公开考试,录用“文官”.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解决政党分肥制所带来的第二个严重问题的行之有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鸽屿
- 2021-02-20 10:54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