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答案:5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20:51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2-20 08:58
rt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2-20 09:52
我们学佛,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个疑问,相信很多学人都思考过。然而经典浩瀚,犹如佛经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难以找到一个基础和根本。

  末学浅陋,以自己学佛的感受勉强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是:发菩提心!

  对初学而言,发菩提心是首要的;对学佛多年而未发心者而言,发菩提心是比开悟更重要的当务之急!

  先解释一下: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华严经》为证: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末学以为这个解释值得探讨。问一句:若必须觉悟才有资格称为菩萨,那么,怎么会有“凡夫菩萨”之说呢?

  《优婆塞戒经》:“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胜于二乘极果是什么?菩萨!)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以上经文不仅明示:“在家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师”称赞发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学以为:“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镇疑。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无始劫以来,无量罪业,是碍修学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浅者,就算聪明才智,也是“钝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漫长的成佛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速发无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表发心之重要、发心之急迫: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很多学人,自念身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发菩提心而称“菩萨”?

  末学此文,意在令一切见闻者知道发菩提心的急迫与重要;一切读者,若愿意学佛,即使一时一处一念之间能持一戒,也应当在阅读本文之后的下一秒立即发心。或者自己挑一个时间,于静室之中,无论有无佛像供奉,皆可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弟子某某,于今日起,尽未来皈依佛法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得佛菩萨护持,尽未来不失不忘今日之愿。”如是三称,贵在至诚。

  末学就是这样发心的,“尽未来”三字一出口,不觉涕泪皆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2-20 12:48
慈悲吧。
  • 2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2-20 12:00
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文言文,看不懂
  • 3楼网友:佘樂
  • 2021-02-20 10:28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生死之因。 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名菩提心。”大日经疏言:“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慧。”可知菩提心,即是追求佛道之心,亦即是正觉之心。如果有人以正觉之心,勤求佛所证之道,自利兼他,终必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成佛的真因,亦是广修智慧,积聚功德的原动力。十方诸佛,皆因菩提心而积集诸功德,亦因菩提心而成佛。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曾经盛赞菩提心的功德,如华严经言:“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生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故,……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无匮乏故;菩提心者 ,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最后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得生故。” 所以,在菩萨道上,菩提心等如父母,等如导师,良友,善知识,能给予一切菩萨的训导,抚养,指示,与协助。又等如坚利的武器,能令菩萨降伏魔军,杀烦恼贼。又等如伏藏,等如涌泉,令诸菩萨,成就功德法财,出生无量智慧,又等如良药,令诸菩萨,治疗身心重病,解除无明恶毒,最后能出生三世诸佛。可见菩提心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即是建立趣向佛果菩提的意志,发起追求无上菩提的心愿。虽然,真性菩提,人皆本具,但凡夫迷而不觉,若然值遇佛法,或闻善知识开导,藉此增上胜缘,发明本具的真性,知道生佛平等。既痛恨自己无始时来,从迷积迷,不觉不知,枉受轮回;又怜悯众生,不识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沉溺生死,受无量苦。于是发起大悲心,誓必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使自己与众生,共出苦海,同证佛道,就是发菩提心。否则,即使是自己喜欢修学佛法,但不喜欢利他,于利他心,不能发起,于大乘法,不能修持,要求佛道,亦不可得。因为,自己喜欢修学佛法,仅是自利之心,非菩提心;若但利他,不求佛道,亦仅是大悲心,非菩提心。必须自利兼他,且志在成佛。发愿我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方名发菩提心。 菩萨持地经言:“菩萨发心,而作是言:我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令究竟无余涅盘,及如来智。如是发心,求菩提道。”又菩提心观释言:“当于自心,如实观己,然后发起方便,观于众生。知诸众生,于自觉性,不如实知,起于疑妄,颠倒执著,受于种种轮回大苦,我由是故,起大悲心,令诸众生,于自心法,如实证觉,是即名为菩提心。”读此可知,发菩提心,即发起自觉觉他之心,亦是立志希望,自己与众生,同出轮回,共证佛道之心。甚至为求佛道,为饶益众生,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勤修六度,实行四摄,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也盛赞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 4楼网友:鱼忧
  • 2021-02-20 10:02
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就是希望度化一切众生,一刻也不能忍受众生在六道中受苦的这种心。胜义菩提心,则是世俗菩提心上升到空性智慧之后的菩提心。 诸佛因菩萨而产生,菩萨因菩提心而产生,菩提心因大悲心而产生。大悲心不显现,都是因为业障惑迷的原因,开始的时候可以强迫自己发悲心,虽然这种悲心比较做作,不真实,但因这个悲心,慢慢的积累各种善业,业障消除,真实的悲心就慢慢会显现出来。也不会做作,不会虚假了。 另外,修行应该善巧发愿,自己思维如何能方便令自己生起真实大悲心,就如何发愿。愿力是修行进步的助力。这非常重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