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怎样讽刺孔子的仁义道德的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2 06:50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11-11 17:18
庄子是怎样讽刺孔子的仁义道德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11-11 18:54
庄子一书中,对当时的诸子学说加以不少之批判,尤其对孔子及其学说批判特别多,特别辛辣;有抑扬、有褒贬、无孔不入。到底庄子是反孔?抑或尊孔?殊难判断。然而后世学者对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常以为相互对立。 (注一)的确,相互对立的说法是有其根源的,史记老子列传云:「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又庄子传载:「作渔夫、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诚然,孔孟学派与老庄学派因其基本理念不同,故其主义思想亦异,是以似若水炭不能相容。但细审其关系,似乎未必尽然。不仅两派的关系,未有若儒墨之尖锐对立,且有一脉相通的气息。孔老二学于若干方面相吻合,例如老子的根本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亦有此种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外,庄子本人为通晓孔老二学之博学者,庄子极尊崇老聃,常以老聃抑压孔子。的确,在庄子一书中出孔子洋相的地方是所在多有,若只用这些例子来坐实庄子尊老抑孔是可以成立的。然而,人们大抵也相信庄子一书并非成于一人之手,而其中可信为庄子自作者,可能只有内七篇而已,外杂篇恐怕是庄子后学的集体智慧。然而,照庄子一书本文看来,明确可断定尊老抑孔者,俱出自外杂篇。 (注二)而内篇庄子对孔子的态度,究竟是抑是扬,恐怕是颇费斟酌的,而且,外杂篇对对孔子的态度也颇有歧异。故本文是以庄子一书,来探讨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与评价。
庄子书中有多篇谈及儒家,有的地方轻薄儒家,痛骂孔子,如杂篇中的盗、渔夫等篇;但有的地方却赞美孔子,把孔子说成道家的圣人,如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及外篇的田子方,都赞孔子兼述及颜回的。甚至于许多道家的义理都藉由孔子来引说。
但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二宗,何以书中会借孔子以寄寓思想呢?又何以在赞颂孔子之余又诋毁孔子呢?
其一:儒墨为战国显学,而孔子为儒家宗师。庄子因知其学说无法实行,故亟欲将其学说融冶儒学,或寄托于儒学,合为一条由浅入深的路线,用以实现其理想。对此,庄子在寓言篇中亦有提出说明:「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
其二:庄子之学虽「要本归于老子」却对孔子之道有相当的了解,关于这一点,在司马谈论述六家要旨时,已略为提出一个轮廓了。其云:「道家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虽概括的说明道家思想有撮采儒墨之善,但探求庄子之思想,确实有与孔子思想相契合的地方。因此既可印证司马氏所言不差,亦可说明庄子称引孔子为说思想的原因。
其三:庄子自信比儒家更能理解孔子,故庄子设许多寓言开导孔子,鼓励孔子,然而他的实际对象并非已死为朽骨的孔子,而是一般的儒家,庄子希望一般的儒家亦能学孔子的温良恭俭让,虚心求道、得道、安道。
此外,庄子本人为通晓孔老二学之博学者,庄子极尊崇老聃,常以老聃抑压孔子。的确,在庄子一书中出孔子洋相的地方是所在多有,若只用这些例子来坐实庄子尊老抑孔是可以成立的。然而,人们大抵也相信庄子一书并非成于一人之手,而其中可信为庄子自作者,可能只有内七篇而已,外杂篇恐怕是庄子后学的集体智慧。然而,照庄子一书本文看来,明确可断定尊老抑孔者,俱出自外杂篇。 (注二)而内篇庄子对孔子的态度,究竟是抑是扬,恐怕是颇费斟酌的,而且,外杂篇对对孔子的态度也颇有歧异。故本文是以庄子一书,来探讨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与评价。
庄子书中有多篇谈及儒家,有的地方轻薄儒家,痛骂孔子,如杂篇中的盗、渔夫等篇;但有的地方却赞美孔子,把孔子说成道家的圣人,如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及外篇的田子方,都赞孔子兼述及颜回的。甚至于许多道家的义理都藉由孔子来引说。
但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二宗,何以书中会借孔子以寄寓思想呢?又何以在赞颂孔子之余又诋毁孔子呢?
其一:儒墨为战国显学,而孔子为儒家宗师。庄子因知其学说无法实行,故亟欲将其学说融冶儒学,或寄托于儒学,合为一条由浅入深的路线,用以实现其理想。对此,庄子在寓言篇中亦有提出说明:「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
其二:庄子之学虽「要本归于老子」却对孔子之道有相当的了解,关于这一点,在司马谈论述六家要旨时,已略为提出一个轮廓了。其云:「道家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虽概括的说明道家思想有撮采儒墨之善,但探求庄子之思想,确实有与孔子思想相契合的地方。因此既可印证司马氏所言不差,亦可说明庄子称引孔子为说思想的原因。
其三:庄子自信比儒家更能理解孔子,故庄子设许多寓言开导孔子,鼓励孔子,然而他的实际对象并非已死为朽骨的孔子,而是一般的儒家,庄子希望一般的儒家亦能学孔子的温良恭俭让,虚心求道、得道、安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