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乐器是什么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9 06:55
- 提问者网友:杀生予夺
- 2021-12-28 16:26
傣族的乐器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12-28 17:59
苗族的传统乐器?傣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 苗族: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二胡,月琴等等。
傣族:毕,玎
其他的就不知到了傣族的传统乐器 葫芦丝傣族民歌的傣族乐器 悠扬的歌声配合传统的民族器乐,是傣族民歌的一大特色。傣族乐器丰富多彩,常用的就有葫芦丝、象脚鼓、牛皮鼓、芒锣、叮和琴等,它们是人们文娱生活中的良交密友,它们使傣族歌舞更富有鲜明的特色。打击乐器在傣族乐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项打击乐器又何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傣族的打击乐器有;鼓、鋩、镲、韵板、铜钟。鼓有:长、中、短、象脚鼓、抬鼓、挂鼓,短鼓,晚明时期还用过铜鼓。鋩有大中小鋩、排鋩、鋩琴。我国云南傣族出名的乐器是? 被抢先一步,那我再详细点好了。
葫芦丝、巴乌是一种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的簧片,这种乐器的音色非常的优美动听,由于条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制作的,这不仅影响到这种乐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寿命,局限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么多年来通过很多制作人努力,这种乐器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有机会来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广大音乐爱好者并被迅速普及。 ;
葫芦丝,又名葫芦萧,傣语称“筚郎叨”(“华”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b、B、C、D等调。傣族有哪些代表歌曲或乐器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不公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大的影响,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傣族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个性,品种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一带的傣族民歌最为丰富多采。
傣族民歌较难按统一的体载划分类别,如按不同的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则大致可以分这在野外田间演唱者,在集体歌舞活动中演唱者,用于谈情说爱者,用于民间风俗性活动中者,用于礼神拜佛者以及用于咏哇情书、诗篇诸类。
属于在野外田间传唱的傣族民歌,本民族也惯称山歌,表现内容十分广泛。其旋律大都具有坝区山歌悠扬舒缓的特点,却很少用漫长的引腔、拖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者常以不同的地名称呼,如德宏州即有芒市山歌、盈江山歌、梁河山歌、陇川山歌、瑞丽山歌等区别。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系载歌载舞形式,边跳边唱,另一类则由歌手领唱,告一段落后,再接以集体舞蹈。前者大都属于分节歌,按大体相同的旋律反复演唱,并多节奏鲜明;而后者则因不受舞蹈局限而即兴演唱,并具有较强的宣叙性特征。
在傣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大都有“串姑娘”的传统,并大都在劳动之余的夜间进行。这时,歌唱就成了表达爱情的重要手段。这些歌,各地都通称为情歌或情歌调。有的就是平常在野外唱的山歌。而德宏州的男青年则擅于 琴等民间乐器,边弹边唱,尽情倾诉心的思念和爱幕,这类民歌大都轻声吟唱,格调缠绵委婉。
在傣族人民各种传统风习活动或礼神拜佛中,都离不开歌唱。如德宏州结婚请客即唱“请客调”,金平饮宴时则唱“酒歌”。其他如“跳柳神”以及祭坝神、坝鬼等都有专用的调子。至于“念经调”、“赕花调”、“净水调”、“受戒调”等则由佛教的善男信女演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不少富于朗诵性,以叙事见长。许多傣族长诗,就是由叫做“赞哈”的傣族歌手世代传唱作品。各地傣族都有这一类的演唱活动,通常统称这类民歌为叙事唱。这类民歌大都具有口语化并善于适应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的特点。
在傣族著名民歌手中,应首先提到西双版纳州的老“赞哈”康朗甩。他的热情洋溢的演唱风格,敏捷机智的创作才能,曾多次在赛歌会上战胜对手,从而被选为全西双版纳最好的歌手。傣族乐器 傣族葫芦丝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来源: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一
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二
另外有个傣族的传说是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来吃人和牲畜。此时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女娲娘娘的宫殿,女娲娘娘被阿泰的诚心感动,赐予他一只葫芦,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等凶兽出现之时,用葫芦将凶兽收取。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模样作出了葫芦丝,作为乐器流传了下来。
特点: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离边界不远的一个寨子里,住着两夫妇。丈夫岩相,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妻子叶罕,不但家务熟练,待人和气,而且还从她父亲那里学会了一套高超武艺。有一年,敌人常到边界烧杀掠抢,岩相从妻子那里学了三十天的武艺,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保卫了边界的安宁,后来因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叶罕强忍悲痛,抽泣着把自己的丈夫安葬在一棵埋冬罕树下。叶罕悲伤极了,每过三天。她要到岩相的坟前去祭奠一回。有一次,她去上坟时,刚祭完毕,坐在树下痴想,忽然听到一阵低沉雄壮的歌声,用心一听,原来是身边那棵埋冬罕树里发出来的:
最好的埋比欧竹哟要做箭,
最好的钢铁哟要打刀,
最好的快马哟要上阵,
最好的男子哟要把家乡保!
叶罕听来听去。那悲壮激昂的歌声,竟像是岩相唱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叶罕简直听得入了迷。歌声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十分熟练地挥舞着祖传宝刀,高喊着向敌人冲杀过去。这以后,叶罕每次来上坟,都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直到听过多少遍后,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后来,叶罕想:既然这树会唱歌,这歌声我又永远听不够,不如把它砍了抬回去,天天听到自己亲人的歌声。于是她就把那棵埋冬罕树砍了下来,那棵树的根脚有一段是空的,叶罕就把那段空心埋冬罕树截下来抬回了家。从此,她就能天天听到丈夫岩相的歌声,为了不让灰尘掉进埋冬罕树里边,她就用一块结实的山羊皮把树的上端包起来,用索子扎得紧紧的。从那时候起,傣家人就学会了做象脚鼓。而且,都像叶罕做得第一个那样,一定要用埋冬罕树做。一定要用岩羊皮绷。而且敲象脚鼓时一定要用糯米粑粑粘住鼓面。一切做好了,嘿!你就听吧:“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叭叭,嘣叭叭嘣。”据说,敲象脚鼓时,如果你的头向左边靠一点,还能听到岩相那雄壮有力的歌声呢!苗族的乐器有哪些 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两支音阶相差两个八度的大芦笙和小芦笙组成的母子芦笙;一类是由一对音质、音量、音阶完全一致的芦笙组成的对芦笙(也称为齐奏芦笙);一类是由高中、低音阶相差各一个八度的三支芦笙和九至十五支莽筒组成的莽筒芦笙。套芦笙有两种,一种由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支四个八度芦笙组成,长短不一,长的有丈余,短的有尺许。高音芦笙有六音,中音芦笙有三音,低音芦笙有二音,倍低音芦笙只有一个和弦伴奏音;一种由特高芦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六支芦笙组成。芒筒树干挖空或楠竹做成筒,内装一根带有簧片的竹管;使用时吹奏竹管,靠筒内的共鸣和音伴奏,声音低沉宏亮,雄沉深厚。一支莽筒只有一个音,不用它独立吹奏曲调,只能起到为芦笙伴奏的作用。
萧筒: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 30— 40 厘米 ,竹管上开有 5 到 7 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亦称 “ 芦笙筒 ” 。也有写作 “ 莽筒 ” 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 200 厘米 左右,小的有 40 厘米 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唢呐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各地,样式与汉族相同,有的地区配有大号,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几种,一般有成套曲调,旋律很强。
苗族大唢呐:苗族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
相传 200 多年前的清代,戏曲艺人将流行于南方的小唢呐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
演奏大唢呐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需要坐势吹奏。奏者将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大唢呐的音域由 bB ~ B1 ,有两个八度。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两种,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租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
大唢呐由哨子、尖子、子杆和碗四部分构成,通体木制,全长约 120 厘米 。
唢呐哨用野麦子(又称油麦子)的麦杆,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讲究,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采摘,麦杆需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经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方可使用。
尖子起着连接哨子和子杆的作用。予杆即唢呐杆,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空心木棍制作,杆身上开有 8 个(正 7 背 1 )圆形音孔,自下而上称为第一至第八孔。第一孔(即底孔)至杆身底端的距离与第八孔(即背孔)至杆身顶端的距离相同。
唢呐碗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余下全文>>
傣族:毕,玎
其他的就不知到了傣族的传统乐器 葫芦丝傣族民歌的傣族乐器 悠扬的歌声配合传统的民族器乐,是傣族民歌的一大特色。傣族乐器丰富多彩,常用的就有葫芦丝、象脚鼓、牛皮鼓、芒锣、叮和琴等,它们是人们文娱生活中的良交密友,它们使傣族歌舞更富有鲜明的特色。打击乐器在傣族乐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项打击乐器又何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傣族的打击乐器有;鼓、鋩、镲、韵板、铜钟。鼓有:长、中、短、象脚鼓、抬鼓、挂鼓,短鼓,晚明时期还用过铜鼓。鋩有大中小鋩、排鋩、鋩琴。我国云南傣族出名的乐器是? 被抢先一步,那我再详细点好了。
葫芦丝、巴乌是一种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的簧片,这种乐器的音色非常的优美动听,由于条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制作的,这不仅影响到这种乐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寿命,局限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么多年来通过很多制作人努力,这种乐器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有机会来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广大音乐爱好者并被迅速普及。 ;
葫芦丝,又名葫芦萧,傣语称“筚郎叨”(“华”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b、B、C、D等调。傣族有哪些代表歌曲或乐器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不公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大的影响,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傣族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个性,品种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一带的傣族民歌最为丰富多采。
傣族民歌较难按统一的体载划分类别,如按不同的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则大致可以分这在野外田间演唱者,在集体歌舞活动中演唱者,用于谈情说爱者,用于民间风俗性活动中者,用于礼神拜佛者以及用于咏哇情书、诗篇诸类。
属于在野外田间传唱的傣族民歌,本民族也惯称山歌,表现内容十分广泛。其旋律大都具有坝区山歌悠扬舒缓的特点,却很少用漫长的引腔、拖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者常以不同的地名称呼,如德宏州即有芒市山歌、盈江山歌、梁河山歌、陇川山歌、瑞丽山歌等区别。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系载歌载舞形式,边跳边唱,另一类则由歌手领唱,告一段落后,再接以集体舞蹈。前者大都属于分节歌,按大体相同的旋律反复演唱,并多节奏鲜明;而后者则因不受舞蹈局限而即兴演唱,并具有较强的宣叙性特征。
在傣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大都有“串姑娘”的传统,并大都在劳动之余的夜间进行。这时,歌唱就成了表达爱情的重要手段。这些歌,各地都通称为情歌或情歌调。有的就是平常在野外唱的山歌。而德宏州的男青年则擅于 琴等民间乐器,边弹边唱,尽情倾诉心的思念和爱幕,这类民歌大都轻声吟唱,格调缠绵委婉。
在傣族人民各种传统风习活动或礼神拜佛中,都离不开歌唱。如德宏州结婚请客即唱“请客调”,金平饮宴时则唱“酒歌”。其他如“跳柳神”以及祭坝神、坝鬼等都有专用的调子。至于“念经调”、“赕花调”、“净水调”、“受戒调”等则由佛教的善男信女演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不少富于朗诵性,以叙事见长。许多傣族长诗,就是由叫做“赞哈”的傣族歌手世代传唱作品。各地傣族都有这一类的演唱活动,通常统称这类民歌为叙事唱。这类民歌大都具有口语化并善于适应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的特点。
在傣族著名民歌手中,应首先提到西双版纳州的老“赞哈”康朗甩。他的热情洋溢的演唱风格,敏捷机智的创作才能,曾多次在赛歌会上战胜对手,从而被选为全西双版纳最好的歌手。傣族乐器 傣族葫芦丝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来源: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一
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二
另外有个傣族的传说是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来吃人和牲畜。此时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女娲娘娘的宫殿,女娲娘娘被阿泰的诚心感动,赐予他一只葫芦,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等凶兽出现之时,用葫芦将凶兽收取。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模样作出了葫芦丝,作为乐器流传了下来。
特点: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离边界不远的一个寨子里,住着两夫妇。丈夫岩相,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妻子叶罕,不但家务熟练,待人和气,而且还从她父亲那里学会了一套高超武艺。有一年,敌人常到边界烧杀掠抢,岩相从妻子那里学了三十天的武艺,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保卫了边界的安宁,后来因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叶罕强忍悲痛,抽泣着把自己的丈夫安葬在一棵埋冬罕树下。叶罕悲伤极了,每过三天。她要到岩相的坟前去祭奠一回。有一次,她去上坟时,刚祭完毕,坐在树下痴想,忽然听到一阵低沉雄壮的歌声,用心一听,原来是身边那棵埋冬罕树里发出来的:
最好的埋比欧竹哟要做箭,
最好的钢铁哟要打刀,
最好的快马哟要上阵,
最好的男子哟要把家乡保!
叶罕听来听去。那悲壮激昂的歌声,竟像是岩相唱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叶罕简直听得入了迷。歌声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十分熟练地挥舞着祖传宝刀,高喊着向敌人冲杀过去。这以后,叶罕每次来上坟,都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直到听过多少遍后,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后来,叶罕想:既然这树会唱歌,这歌声我又永远听不够,不如把它砍了抬回去,天天听到自己亲人的歌声。于是她就把那棵埋冬罕树砍了下来,那棵树的根脚有一段是空的,叶罕就把那段空心埋冬罕树截下来抬回了家。从此,她就能天天听到丈夫岩相的歌声,为了不让灰尘掉进埋冬罕树里边,她就用一块结实的山羊皮把树的上端包起来,用索子扎得紧紧的。从那时候起,傣家人就学会了做象脚鼓。而且,都像叶罕做得第一个那样,一定要用埋冬罕树做。一定要用岩羊皮绷。而且敲象脚鼓时一定要用糯米粑粑粘住鼓面。一切做好了,嘿!你就听吧:“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叭叭,嘣叭叭嘣。”据说,敲象脚鼓时,如果你的头向左边靠一点,还能听到岩相那雄壮有力的歌声呢!苗族的乐器有哪些 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两支音阶相差两个八度的大芦笙和小芦笙组成的母子芦笙;一类是由一对音质、音量、音阶完全一致的芦笙组成的对芦笙(也称为齐奏芦笙);一类是由高中、低音阶相差各一个八度的三支芦笙和九至十五支莽筒组成的莽筒芦笙。套芦笙有两种,一种由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支四个八度芦笙组成,长短不一,长的有丈余,短的有尺许。高音芦笙有六音,中音芦笙有三音,低音芦笙有二音,倍低音芦笙只有一个和弦伴奏音;一种由特高芦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六支芦笙组成。芒筒树干挖空或楠竹做成筒,内装一根带有簧片的竹管;使用时吹奏竹管,靠筒内的共鸣和音伴奏,声音低沉宏亮,雄沉深厚。一支莽筒只有一个音,不用它独立吹奏曲调,只能起到为芦笙伴奏的作用。
萧筒: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 30— 40 厘米 ,竹管上开有 5 到 7 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亦称 “ 芦笙筒 ” 。也有写作 “ 莽筒 ” 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 200 厘米 左右,小的有 40 厘米 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唢呐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各地,样式与汉族相同,有的地区配有大号,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几种,一般有成套曲调,旋律很强。
苗族大唢呐:苗族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
相传 200 多年前的清代,戏曲艺人将流行于南方的小唢呐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
演奏大唢呐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需要坐势吹奏。奏者将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大唢呐的音域由 bB ~ B1 ,有两个八度。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两种,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租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
大唢呐由哨子、尖子、子杆和碗四部分构成,通体木制,全长约 120 厘米 。
唢呐哨用野麦子(又称油麦子)的麦杆,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讲究,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采摘,麦杆需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经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方可使用。
尖子起着连接哨子和子杆的作用。予杆即唢呐杆,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空心木棍制作,杆身上开有 8 个(正 7 背 1 )圆形音孔,自下而上称为第一至第八孔。第一孔(即底孔)至杆身底端的距离与第八孔(即背孔)至杆身顶端的距离相同。
唢呐碗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12-28 18:14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