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成因主要有什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7:29
  • 提问者网友:别再叽里呱啦
  • 2021-02-22 10:07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成因主要有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怙棘
  • 2021-02-22 10:44
一、生物因素 关于生物因素是导致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的解释目前有增多的趋势。 1、遗传因素。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只是在近期以来,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有关这方面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染色体的变异可能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Campbell,1986)。有两种类型的情绪行为障碍和基因很牢固的联系在一起: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Gottesman,1991)。虽然它们基因所传递的准确的生物特征现在仍然是未知的。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化学因素的失衡造成的。 2、关于脑外伤、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异常的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的脑电波和正常儿童相比有异常现象。例如,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ADHD).就是由于脑功能失常,前庭系统反应不足或异常,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引起孩子多动、注意力缺陷以及形成学习困难,进而引发情绪和行为障碍等问题。 二、心理因素 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有不同的解释。 1、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从性压抑、性发展障碍的角度来解释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形成的原因。荣格(Carl Jung)认为里比多(libido),既性欲和性的冲动会导致反社会行为;阿德勒(A.Adler)认为早期不良教育会影响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新弗洛伊德学派霍妮(Karen Horney)、弗洛姆(Erich Fromm)、沙利文(Harry Sulliven)、埃里克森等从愿望与满足的矛盾和冲突方面来解释形成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认为情绪与行为障碍是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者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形成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认为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形成是由于建立了某种错误的条件反射和某种错误的社会学习方法。行为主义者主张采用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即采用正负强化通过奖惩的方式来矫正错误的行为方式并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3、认知理论的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弗斯廷格于 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来解释情绪与行为问题。他认为,两个对立的认知推断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认知之中时,常会产生不舒适感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认知成分之间的相互矛盾,如果长时期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情绪与行为问题。这一理论认为,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个体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心理张力就越来越大。因此,要通过教育来减少不协调的认知成分,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有时必须建立某种强制型的认知结构才能引起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三、社会因素 近几十年来,有些学者从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形成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原因。 1、家庭环境方面。大量的调查与统计资料表明:儿童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形成与家庭不完整、功能不全,家长本身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冷漠,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学校环境方面。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多不能与同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因为经常打架斗殴、辱骂同学、违反纪律受到学校的处分,开始厌恶集体和学校生活。这些儿童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不适当的学校教育往往又会造成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不良的因果循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偏见和同学的疏远或捉弄嘲笑最能助长这类儿童的消极情绪与行为的发展。 3.社会环境方面。任何家庭、学校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存在。国外已有的调查资料表明,凡是经济萧条、失业率高涨上升、社会治安条件差的时期,学校中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也有上升的趋势。此外,经济状况和文化教养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群体,其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所占的比率相对也较高。有的学者从生态学的观点来探讨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把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称为“心理污染”(Psycho noxious)。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媒和娱乐设施的增多,互联网的扩展,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也容易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内心冲突,导致消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滋长。 综上所述,影响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这些因素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的。在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的教育矫治的过程中,要具有系统论、整体论的思想,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把矫治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改变个体的生存空间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毛毛
  • 2021-02-22 11:46
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
①多数与暂时性生理或心理发育延迟有关,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成熟,大多数遗尿会自然消失;
②咬指甲、习惯性抽动等行为障碍属于习惯性质,开始是偶然发生的,但由于不断得到强化,便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
③厌食、偏食、吮手指等行为障碍的发生,与环境影响不良、教养不当有关;
④少数行为障碍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例如不到10%的儿童遗尿常见的器质性病因有隐性脊柱裂、膀胱及尿道发育异常或慢性炎症等。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强调医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和教育方法常可收到积极的效果。行为治疗对遗尿、口吃、习惯性动作有较好疗效。药物治疗有辅助价值,如丙咪嗪治疗遗尿有时有效。
摘自百度百科
就是这样
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