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既“拿来”又“送去”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2 12:40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12-21 23:06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既“拿来”又“送去”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_________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人们的文化更_________,更_________。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1.根据语境,具体阐发“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下文,为第二段横线处写一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A.丰富  完善     B.深刻  透明C.健康  强大     D.充实  成熟4.文中的“送去”与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否相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简明的话揭示“担心”的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逃夭
  • 2021-12-22 00:23
答案:解析:1. “观摩、思索、借鉴别人的艺术,提高我们的艺术”。2.标题是“拿来”和“送去”,文章也是按照这两个方面来写的,那么过渡句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正好起到这样一个连接作用,所以应该答为“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3.D 4.这里的“进去”与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显然不同。鲁迅批判的“送去”是一种欺世惑众、媚外求荣的行径,只送不拿;这里的“送去”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有来有往,平等交流。5.担心的人有因噎废食的心态,因为怕改革开放会放进来有害的东西,而拒绝开放,拒绝借鉴。 提示:1.是考查在具体韵语境中对语义的理解,本题的“他山之石”是指外国的艺术,“本山之玉”则是指我国的艺术.3.D(文化交流的结果不应该是“强大”、“透明”,“完善”也不妥,只能说“日趋完善”,而不能说“更完善”,而交流之后更加“成熟”是一种较准确的表达。)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12-22 01:20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