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读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

答案:5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08:46
  • 提问者网友:我没有何以琛的痴心不悔
  • 2021-02-05 20:15
小学五年级的辩论赛 quickly!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2-05 21:07
首先,读书比行路要省时省力的多。其二,每一本书都代表作者本人的一双眼睛,读书的多少就相当于眼睛的多少,眼睛越多,观察世界的角度就越广,盲区就越少,看得就越清楚,行路就不同了,不管你走多远,也只是一双眼睛在看世界,虽然见得东西很多,但是都不清晰,就象是走马观花。我知识有限,只能想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助你!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2-06 00:52
作为大学生,就是在短暂的课余泡图书馆读五花八门的书,在半周以上的假期,或自助游或跟团,和同学好友一起,云游天下。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有没有区别? 如果单纯论哪个重要,我觉得“行万里路”要比“读万卷书”重要得多。 你可以这样反驳我:如果一个人一点书不读,只行万里路,也一样不会成才。这是我们经常在讨论问题时抬杠的一种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一个句式。但放在这里好像没有多大的效果。 在商业界好些有这样的结论,在企业创业之初,文化程度较低的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也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国有名的企业经理人中,第一学历专科以下学历占绝对优势。我们身边的情况也一再证明,一些非常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老板很多高中都没上过。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况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个闭门读死书的人很久以来就成了我们嘲笑的对象。我们是否可以说行路比读书更重要呢? “行路”我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我们的祖先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读书一方面能够使我看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你的头上加了一道“紧箍”(这是经验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头脑受到的束缚越多,创新意识越差)。“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你的知识,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你心中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只读书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缚就越来越多,好比吃多了饭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赘,不但无益而且“害人不浅”。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 可以看到,现在的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 “行万里路”是当前教师最需要的。
  • 2楼网友:青尢
  • 2021-02-05 23:32
积极参加吧!多查看下资料,不打无准备之战。
  • 3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2-05 22:30
多读书有用!
  • 4楼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2-05 21:37
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出发,死死咬住——“万卷书”是“万里路”的总结和升华、读万卷书相对于行万里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中心论点。剩下的就是平时积累的辩论技巧的应用,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