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20:33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01-25 22:3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2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1-25 23:42
(答案→)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2分) 解析:(1)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民族的进步,但是材料一认为对于本民族的长远发展不利,而材料二则是驳斥了这一观点;(2)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仔细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材料二则是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立足点转变的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01-26 00:06
你的回答很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