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
答案:4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7 21:59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2-07 16:06
我觉得文言文很难特别是翻译,课内得要及翻译文的及解释,有时考试还错,课外更不用说。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每次考试语文都要托很多分。请高手指点,谢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2-07 16:26
简单:你要多读一些文言文,我决不是信口胡说。你读多了,对文言文自心领神会,不过你若水平达不到那么高,还是读一些带一点字词注释的为好。说点实际的,考试的时候,多答一点,不要只打一个词,与他相关的近义词都可以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你若水平达不到,还是不要意译,不然就成了画蛇添足,反要失分。这就是我的经验了,我课内外文言文扣分极少,还主要是我读得比别人多很多,你要多读。
详细: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言文阅读解题,最容易患的弊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必定的独立性和完全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致,由简略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明确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重要人物及其性情特点;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确,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明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情特色;作者对其大加赞美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弊病,又利于局部剖析,提高解题的精确率。
二、阅读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奇妙的办法,就是阅读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精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精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精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说明了“省”、“审”、“樵”、“信”;12题说明了“故”、“每”、“因”、“及”;13题说明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精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精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波折”、“结发”的说明精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说明80%以上是过错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毕竟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根据,就能更精确的解答考题。
详细: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言文阅读解题,最容易患的弊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必定的独立性和完全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致,由简略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明确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重要人物及其性情特点;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确,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明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情特色;作者对其大加赞美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弊病,又利于局部剖析,提高解题的精确率。
二、阅读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奇妙的办法,就是阅读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精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精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精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说明了“省”、“审”、“樵”、“信”;12题说明了“故”、“每”、“因”、“及”;13题说明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精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精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波折”、“结发”的说明精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说明80%以上是过错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毕竟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根据,就能更精确的解答考题。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过活
- 2021-02-07 20:04
上述各位所说均有理,但是有很繁琐,基本等于没说。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个——查字典。不要用现代汉语词典,那是本破字典,都是吃饱了饭糊弄交差的“砖家”们瞎编的。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好,很扎实。这是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但是需要一点毅力,你如果能做到放在手边,有事查,没事也查,每天翻几页,不用多,在日常学习中坚持半年,你在看看自己,绝对就不一样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 2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2-07 18:48
我也有同感,但只要你多读、多记,一定没问题
- 3楼网友:千夜
- 2021-02-07 18:04
1.①躬-亲自 ②屯-驻扎 ③器-器重,重视 ④就-到
2.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诸葛孔明,就是卧龙。
将军或许愿意见他吧?
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和他一起来
3.这段文字在表达上主要运用(议论 ),通过(刘备 )和(徐庶 )的对话,侧面表现了(诸葛亮 )是一位(有才能 )的人
4.结合全文内容,从文中“由是先主遂诣亮”来看,【先主】是指(刘备 ),他是一位( 仁厚)的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