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刚写的诗,你认为是在表达什么?给你什么感觉?要实说,要详细,满意就采纳。 于始五载,三三两两也已深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4 11:56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12-24 04:02
刚写的诗,你认为是在表达什么?给你什么感觉?要实说,要详细,满意就采纳。 于始五载,三三两两也已深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12-24 05:29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煞尾
  • 2021-12-24 06:44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