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佛教艺术的认识。谢谢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4 07:40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11-13 16:3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佛教艺术的认识。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11-13 17:29
或许你不信佛,但是看看佛经,对人的生活也算一种开悟。其中蕴含人生之大智慧。
佛教里的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佛教里的人生的真谛,是针对不同人而言的,因为人的智商、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理解和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修习佛法就会体悟到不同的人生的真谛。
如:1、长善根2、积福田3、开智慧4、求解脱,等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你若只允许我用一个字来描述的话,那么佛教的人生真谛其实就是讲透了一个东西:“心”。改变了你的心,你就看到了你的人生真谛。
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其实就是印度的四句格言: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如果能做到如此心不动,那么可以说与慧能祖师同样悟性了
佛教对于人生的看法,有人说是悲观的,因为佛法常常都是和痛苦有关,似乎重点都在“苦”,例如“离苦得乐”,“代诸众生受苦”。尤其是初入佛门者, 他们对佛教的感觉是悲观的。 佛教的根本教义, 是以了解痛苦出发, 比如佛陀开讲的第一个开示是<<四圣谛>>, 即"苦, 集, 灭, 道", "苦"是放在第一位的.(一起感悟人生)但这并不代表生命只有痛苦, 对我而言, 佛教追求的是真正的快乐(证悟); 因为痛苦是威胁快乐的主因, 所以佛陀彻悟了痛苦的根源, 并给予离苦的方式, 从而解脱, 达致证悟.
佛教并不是只说痛苦, 就如<<四圣谛>>里谈了关于痛苦根源的"苦", "集"以后, 也有道出解脱的及时性, 即"灭", 还有如何脱离痛苦, 即"道".
所以佛教对我来说, 不止不悲观, 还道出了乐观的原因, 因为就算我们在痛苦中, 也有方法解脱, 达致证悟.
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祗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追问谢谢
佛教里的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佛教里的人生的真谛,是针对不同人而言的,因为人的智商、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理解和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修习佛法就会体悟到不同的人生的真谛。
如:1、长善根2、积福田3、开智慧4、求解脱,等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你若只允许我用一个字来描述的话,那么佛教的人生真谛其实就是讲透了一个东西:“心”。改变了你的心,你就看到了你的人生真谛。
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其实就是印度的四句格言: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如果能做到如此心不动,那么可以说与慧能祖师同样悟性了
佛教对于人生的看法,有人说是悲观的,因为佛法常常都是和痛苦有关,似乎重点都在“苦”,例如“离苦得乐”,“代诸众生受苦”。尤其是初入佛门者, 他们对佛教的感觉是悲观的。 佛教的根本教义, 是以了解痛苦出发, 比如佛陀开讲的第一个开示是<<四圣谛>>, 即"苦, 集, 灭, 道", "苦"是放在第一位的.(一起感悟人生)但这并不代表生命只有痛苦, 对我而言, 佛教追求的是真正的快乐(证悟); 因为痛苦是威胁快乐的主因, 所以佛陀彻悟了痛苦的根源, 并给予离苦的方式, 从而解脱, 达致证悟.
佛教并不是只说痛苦, 就如<<四圣谛>>里谈了关于痛苦根源的"苦", "集"以后, 也有道出解脱的及时性, 即"灭", 还有如何脱离痛苦, 即"道".
所以佛教对我来说, 不止不悲观, 还道出了乐观的原因, 因为就算我们在痛苦中, 也有方法解脱, 达致证悟.
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祗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追问谢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